孫萍│談談「算法邏輯」下的外賣騎手

【編按】不久以前,一個人主觀感受一個地方是否便利,可能是便利商店的數目,但這幾年,這個主觀感受的依據似乎變成了餐廳是否有配合外送、一個人能方便在所在地刷手機「叫外送」。近期一則新聞便報導了,究竟住在廣大草原的蒙古包的人,是否也能叫到外送?答案是:可以!時間花了二、三小時,外送費則是食物價格的25倍。近期因為疫情,外送生意也因為大家幾乎待在家而有所發展。如何取得消費者的青睞,各家外送平台投入媒體廣告,不斷強調自家外送平台的折扣與消費使用的速度與便利性。顧客的外送消費體驗,幾乎成為外送平台的主導敘事,掩蓋了支撐起外送平台背後的勞動。除了先前某外送平台外送員針對勞動保障、抽成等等爭議進行抗議,一個鮮少探究的問題是,支撐外送數位平台運作的數據演算(例如,如何分配訂單、運送及時性的計算、滿意度評價、評價後的小費支付等等),究竟與外送員的勞動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本文作者孫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在外送員這個群體進行了多年的田野調查,其研究指出在政策、技術、資本、人力等要素的互動過程中,一方面,數位平台如何通過算法對外賣員進行隱蔽的勞動管理和情感規訓,從而實現勞動價值的最大化和高效化,以幫助平台和資本攫取了更多的價值。另一方面,外賣員又如何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平台進行「鬥智鬥勇」,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以對抗相關的監管。她認為,恰恰是這個「逆算法」豐富了「人」的邏輯在與技術邏輯相對抗過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原文刊於2021-9-30人民食物主權(侯宇編輯),感謝授權轉載。

Read more

賈文娟│從數字勞動探索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時代變遷[1]

【編按】19世紀早期,馬克思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方式提出了對現代社會本質的精辟見解。隨著人類社會進入數位時代,從社群媒體、外賣平台、行動支付、線上影音平台、線上會議等網路技術持續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與交往方式,傳播政治經濟學者如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等也切入數位時代的勞動、勞動者與勞動關係,揭示了資本增殖的隱秘「新」邏輯,為我們理解人類在數位時代的境況設立了一個新的「錨點」。傳播政治經濟學對於理解數字時代的勞動狀況提供了哪些新認識?我們又如何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分析當今世界的變遷呢?本文作者賈文娟為上海大學社會學院講師。本文刊於《熱風學術》(網刊)2020秋季刊第18期,感謝《熱風學術》授權轉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