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崇真|尋找他們的墓碑

文章曾獲第四屆金沙書院散文獎佳作,內容描述作者2022年參與白色恐怖紀錄片製作時,幫政治受難人趙英魁在六張犁棄葬區尋找難友墓碑,過程中回憶起自己在眷村成長的經歷,並在後來發現趙英魁感念已逝難友的背後原因,跨越生死與歲月的情誼,令人動容。作者在文中表示,眷村爺爺奶奶們的故事,趙英魁與犧牲難友們的故事,在他身上相互交迭。

Read more

鍾喬|《告別——到南方去》的召喚

在2023年,鍾喬受邀前往釜山「空間劇場」進行與切‧格瓦拉有關的讀劇工作坊,並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這次經歷成為《告別:到南方去》的創作契機。該劇將於2024年9月於釜山演出,隨後也將在台北登場,邀請觀眾一起思索南方這一象徵著變革與新生的旅程。本文由鍾喬所撰,講述了這次創作背後的一些概念。

Read more

林孝庭|冷戰前期國民黨當局在東南亞地區的秘密工作——以新、馬、印尼為中心

冷戰時期國民黨當局在東南亞的秘密活動,與蔣介石的軍人性格及蔣經國所主導的情報工作密不可分。1949年後國民黨退守台灣島一隅,蔣介石缺乏廣大腹地以利其「反攻大陸」。以有限的力量與資源秘密支持「反共」鄰邦,或者設法在亞太地區布建「反共」網絡,稍可紓解想要回到大陸的兩蔣父子胸中的抑鬱苦悶,並藉以維繫國民黨在台統治的正當性。

Read more

鍾喬 | 時間中,飄搖的一粒米──記楊儒門

二林,昔日是蔗農對抗日本殖民的土地與生產剝削;現今,2000年以後,轉為資本國際化的WTO傾銷盤剝稻農。在《白米不是炸彈》一書中,獄中的楊儒門曾透過大力聲援她的楊祖珺,邀約李應章在廈門的兒子——李克世先生寫了一篇堪稱傳世的序言。其中一席話如是抄寫,表達對李先生真知灼見的敬意,這句話如下:《二林事件》的領導者李應章也好,《白米炸彈事件》的白米客楊儒門也罷,其共性就是為民請命。

Read more

盧荻 | 普世價值與「普世價值政治」

盧荻老師指出,無論是資產階級的個人自由普世價值,或是更高一層社會主義的普世價值,本身是值得和應該追求的目標。從負面角度看,僅以價值審視和要求現實,進而要依靠世界霸權將之付諸行動那就是普世價值政治,其結果往往與普世價值背道而馳。而社會主義者要有比資產階級普世價值更高的追求,不能停留在對資產階級普世主義簡單的批判。

Read more

龍紹瑞 | 代序:六十五歲感想

今年7月《白色台灣下的紅色記憶》正式出版,並於8月17日在平行空間舉行了新書發佈會。本文為該書的代序,獲作者授權轉載。在本文中,作者回顧了自己六十五歲的人生感想。他提到從兒童時期起,就感到台灣社會的普遍觀念是:對美國崇拜,對中國自卑。在對歷史有進一步認識後,作者了解到中國近代的復興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並實事求是地肯定中國共產黨和農民對民族復興的貢獻。最後,龍紹瑞批判了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並對民進黨的親美媚日政策表示不滿。他相信中國的復興將改變全球格局,並呼籲中國人勇於承擔歷史使命。

Read more

趙剛 | 《主體狀態》自序

今年7月,趙剛教授出版了《主體狀態——雜文散論於歷史、文學與社會理論之間》一書,書中彙集了他多年來的學術與思想歷程。在書中,作者認為:真正的普世性應在多方文明對話中誕生,而非西方霸權的產物。書中探討了中國崛起背景下的知識責任,以及如何重新認識中國和第三世界,為學術與政治上的反思提供了深刻的見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