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儒救台灣?:也談台灣文化與「脫儒救台」

【脫儒救台灣?】也談台灣文化與「脫儒救台」
■俞力工

(2014.1.24《新國際》)

【編按】台北市長熱門候選人柯文哲開始全台巡迴造勢,他在高雄的活動,主題是:「進步公民:脫儒救台灣」。這或許是「中國因素論」在台灣的進一步發酵,儒家、儒學被指定為「中國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民進步的障礙。中國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時期,也有過「打倒孔家店」的激切言論,那麼,如何看待台灣新近的「脫儒」論?本期《新國際》有兩篇短文,希望能夠啟動進一步的討論。

所謂後現代,典型的標誌是信息爆炸與消費氾濫。其他,多是在此基礎上的上層反映。

表面看,目不暇接的信息與推陳出新的商品,打碎了民眾的生活、思維與習慣,切割了傳統與歷史。這時代,受眾即便接觸了大量的信息,卻又因為支離破碎的報導,與缺乏來龍去脈的交代,而喪失獲得真正知識的權利與判斷是非的能力。與此同時,又毫不憐惜地更換消費物質,也連帶造成人際關係瞬間的離離合合。

然而,這個「無政府主義」的背後,實際卻有個無形之手掌控全局,以至於透過各種媒介渠道植入預期的價值觀與記憶標籤,使得消費者一方以為是做出了自主的選擇,而實際卻是受到無可抗拒的指令;一方面忙著堆積淘汰用品,一方面又無休止地企圖藉由取得新產品而擠入現代化與時尚之林。

台灣不是例外,在茫然無序的環境裡,對歷史,對文化,對友情,都可毫不憐惜地加以拋棄;而精神上的慰藉、滿足與寶貴精力,卻靠每天胡亂拼湊起來的小感情、小趣味來填補與消耗。

除了這個近30多年出現的全球普遍現象外,台灣還在急速高度工業化衝擊之下,造成情緒急躁與神經質;尤其是,自李登輝主政以來所延續的「悲情政治文化」,也醞釀了嗔與痴的島民個性。

「悲情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把部分群體捧在手上,無節制地獎勵會哭的孩子。長此以往,使得部分優勢族群頤指氣使;弱勢者便必須謹言慎行,夾著尾巴做人。更有甚者,一旦無理取鬧、標新立異成習,所造就的下一代多缺男子氣慨,反倒是嘻皮笑臉、遊戲人間、陰陽怪氣、毫無社會責任感的新新人種成群成堆。

值得我們警惕的還不止於社會的沉淪,更加嚴重的是,隨著商品文化的氾濫,還按部就班地植入了某些不利於社會發展的政治價值觀。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後冷戰時期的霸權主義擴張與資源掠奪加以歌頌;同時又不斷地以推崇日本殖民主義來刺激兩岸受害者的神經。該情景有如在猶太人面前宣揚法西斯的建樹,若不及時遏制,在這西太平洋鹿死誰手未決的當頭,遲早會引來殺身之禍。

自五四運動以來,儒家文化在口誅筆伐之下,早已飽受摧殘。如今,再加上後現代文化與去中國化的進一步踐踏,台灣年輕一代能夠說得出儒家文化大概為何的就鳳毛麟角。但是,儘管如此,目前少數的佼佼者的產生,所依憑的仍舊是家庭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所謂儒家,不過是2,500年前中國封建制度瓦解,步入自由經濟、商品經濟狀態之後,出於社會需要而允許各行各業的學子享受平等教育與晉升機會。並且,儒士作為一個新興的獨立社會階層,本著先天下憂而憂,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信念,以打造和諧社會為目標,長期建構了中國的文化特色。

這樣一個獨特文化,毫無疑問屬於人類珍貴文化遺產,把它像眼睛一樣地加以保護還嫌不足,為何要置其於死地呢?說穿了,一是出於後現代的無知與無情;其次是信息爆炸時代的行銷手段作祟。這是指,行銷販子多趁大家處於懵懵懂懂、不知所措的時刻,採用極具渲染性的宣傳手段,勾引大家的注意力與選票。

不過,話說回來,儒家與道、釋兩家一樣,都早已經過兩千多年的教育與實踐,成為滲透國人骨髓的深層文化,絕不是一時一地的打倒儒家店、批林批孔與去中國化所能連根拔起。往後,當社會一旦意識到其真諦與功效時,又會像彼岸在全球設立孔子學院一樣,讓儒學恢復應有的一席之地。到那時候,恐怕此岸又落於人後了!(2014年1月21日,寄自維也納)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