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儒救台灣?】奧運與儒學熱
■劉鳴生
(2014.1.24《新國際》)
2008年,奧運在北京舉行。法國於2008年6月出刊的《哲學雜誌》,其封面圖案就是蘇格拉底戴著一頂紅星帽。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於希臘,西方的思想也發源於希臘。奧運聖火和西方思想傳到中國,都經過極其漫長、曲折的過程。
奧運讓我們看到西方跟中國某種形式的鍊接,西方世界也藉此機會對中國文化作了比較深刻的探討。自2008年以來,歐美書刊以中國、中國文化、中國思想作為專題的越來越多,剛剛提到的哲學期刊只是其中之一。
許多刊物喜歡將我們這個時代與歷史上的某個時期作比擬,並藉此來想像中國的演變。那麼,當今究竟比較像是什麼樣的歷史時期?有說像是全球性的戰國時代,有說是像前堯舜時代,也有說比較像是楚漢相爭的時代。法國毛派哲學家巴迪烏(Alain Badiou)的說法是:當今這個時代更像是19世紀,也就是工業革命之後資本開始大量積累的時代,資本家對於勞動者的剝削十分嚴酷,勞資關係很緊張,資本家把勞動者當成奴隸,奴隸制度以另外一種面貌重新出現,然後是西方的殖民擴張,大吃小,強凌弱。
回顧歷史,社會主義其實是在這樣一種大的情境之下產生的,如果不是有這樣的社會背景,馬克思的思想可能也只是一個流派的學說,不會影響那麼深遠。我們這個時代也看到某種「大野蠻」的出現,貧富差距無限制擴大,富人欺負窮人,也欺騙窮人。銀行家敗德,金融機構胡搞。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出現擴及全球各大城市的「佔領華爾街」行動以及燒遍南歐的「憤怒者運動」。
19世紀的背景產生新的思潮,而且是非常有力量的思潮:馬克思主義。在我們這個極像是19世紀的新世紀,是不是也會產生一個新的巨大思潮,一個對抗性的思潮?那麼,中國的儒家文化是否可能成為這個思潮的來源?
剛剛提到的《哲學雜誌》裡面就有一篇文章,把中國思想視為人類文明巨大的蘊藏,而且,就像是人類使用自然資源,把各種資源挖光了之後,發現遙遠的東方還有龐大的蘊藏,在西方面臨危機的時候,只好到中國文化找到新的能源,新的能量。但是,文章的字裡行間又似乎隱藏著某種恐懼,擔心中國的思想會不會像made in China的產品一樣,最後把整個西方世界淹沒掉……
隨著經濟的崛起和規模的擴張,中國難免會希望能夠具有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影響力,儒學熱與經濟熱其實是一體之兩面。亦即,經濟熱當中有「追英趕美」的民族主義情結,儒學熱當中也有與西方文化較勁的商場競爭內涵。
也因此,儒學熱的背後不免隱藏著某種「洗門風」的動機:要啟動對19世紀以來中華民族歷史記憶的清理工作,在既往屈辱的歷史進程中,找到另外一條道路,一條以自我做為「主體」的道路,亦即以中華文化做為主體來詮釋世界,進一步改變世界。更具體的說法,就是要讓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儒學變成「普世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當我們說到「價值」,比較現實的一面是,要看它能否解決當代的問題。當今「普世」最關注的問題是什麼?一是生態環境危機,二是全球化經濟危機。中國文化要成為普世價值,首先要看它是否有能力對這兩大危機表現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