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獨與台灣左翼專題】統獨與台灣左翼

【統獨與台灣左翼專題】
統獨與台灣左翼
◎吳俊宏

 

【編按】作者指出,台灣右翼團體的統獨爭論是本土資產階級與官僚壟斷資產階級之間的利益爭奪,但是代表台灣勞動階級的左翼團體統獨爭論,則是源於對今日中國大陸的國家體制認識與定性的分歧。在此基礎上,作者概略地描述了台灣各左翼團體統獨的觀點差異,並就中國歷史發展與政治經濟條件的分析,對這些觀點中以「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等理論概念來理解中國革命的性質提出了疑問,期許台灣左翼能從具體狀況來理解中國的性質。作者原載於作者2018/06/24臉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小標為編輯所加。吳俊宏為白色恐怖時期政治犯,1948年出生於雲林,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系,1972年因「成大共產黨案」入獄,判處有期徒刑15年,減刑後於1982年出獄。

 

陳映真《山路》

 

 

 

台灣左翼的統獨爭論

在台灣右翼的資產階級政黨間有統獨爭論,而代表勞動階級的左翼政治團體間也有統獨爭論。

但這兩種爭論有本質上的不同,右翼的統獨爭論主要是由代表本土資產階級的民進黨發起,一方面用來對抗官僚壟斷資產階級的國民黨,以奪取權力,掌控國家資源,獲取經濟利益,一方面則用來對抗中國,保障其在台利益。

至於左派政治團體的統獨爭議,則非關利益爭奪,而是對今日中國大陸的國家體制的認識與定性有所分歧所致。

由於這種分歧,現今台灣左派政治團體大體上分成以下幾種派別:

一、統左派:

此派被稱為「老左」,它由「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發展而來,「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是由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的左翼政治犯於80年代組成,它承繼著台灣從日據以來左翼的傳統,並且這些政治犯於40年代末曾經紛紛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台的「地下黨」,由於這種特殊歷史因緣關係,此派對於中國有著特殊的情感,對於國家統一有殷切的期待。

對於六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的國家發展,基本上持肯定態度,認為改革開放前中國是犯了極左的錯誤,改革開放後的措施才是國家發展正途,否定對中國「走資」的指責,不過對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出現的階級分化,仍相當憂心。

至於台灣左翼運動,此派視為中國革命不可分割的一環,必須結合中國統一來完成。

二、左統派:

此派被稱為「土左」起源於70年代末的「夏潮」雜誌及80年代初的「人間」雜誌。當年透過這兩個雜誌,曾經啟發了一批本土的左翼青年,這些青年深耕馬列著作,積極參與當年台灣正風起雲湧的各種社會運動,對社會主義的信仰非常執著。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深深不以為然,他們以深刻的左翼理論,嚴厲批評中國的「走資」,批評中國社會嚴重的階級分化、貧富不均、環境破壞,至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力的提升,認為「只是有錢而已」。

陳映真在其小說《山路》裡有這麼一段話:

「如果大陸的革命墮落了,國坤大哥的赴死,和您的長久禁錮,會不會終

於比死、比半生囚禁更為殘酷的徒然……」。

這段話寫出這一派人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的憂慮。

不過此派對國際冷戰及中國內戰的「雙戰結構」有深刻認識,他們堅決站在第三世界人民的立場,反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欺壓及對台灣的殖民控制,因此盡管嚴厲批評中國,但國家的統一仍是他們認同的目標。

三、左而不統派:

此派被稱為「洋左」,起源於70、80年代留學歐美的左翼知識分子,他們在歐美習得西方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以階級社會運動至上,對於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連帶關係,一向持保留態度或非其主要考慮項目,「不統不獨、不藍不綠、超克統獨、超克藍綠」是此派的核心意識。這一點與「老左」有很大的差別。對於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此派也視為「走資」,嚴厲批判。連帶的對兩岸統一也不熱衷,但也不因此而主張台灣獨立,「不統不獨」為此派特色。

四、左獨派:

此派或可稱為「新左」,是新一代的台灣左翼青年,年齡約20~40歲之間,這些青年成長的年代是台灣獨派氣焰逐漸高漲的年代,也是大陸改革開放後,國家的正當性逐漸被質疑的年代,因此「反共反中」意識瀰漫全台灣,左翼也陷入低潮時期,這批人可說出汙泥而不染,能在這樣的年代裡閱覽左翼理論,自覺執著左翼的理想至今,誠屬難能可貴,不過他們還是難免不受到獨派意識的影響。對當今的中國,此派認為中國已「走資」,甚至「走帝」,因此主張台灣獨立,不跟壓迫底層人民的中共政權統一。此派和時代力量、綠黨、社民黨……等「假左」政黨的不同處在於,兩者雖都主張台灣獨立,但假左親美親日,此派卻視美日為不折不扣的帝國主義而堅決反對之。

 

有待商榷的中國認識

 

來源:維基百科

 

以上各派出於不同的歷史思想淵源,對當今中國產生不同的認識,從而採取不同的統獨立場。不過觀察這些台灣左派對中國的認識,還是有相當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 這些左派對中國都有一個共通的看法,那就是把中國改革開放前說是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後是走資本主義。但事實上,中國建國後急切需要的是推行國家的工業化,因應此工業化所制定的各種政策,跟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根本無關,也就是說,並不是為了走社會主義或走資本主義而制定這樣那樣的政策的。

二、經濟自有它的規律在運行,不管何種主義,何種制度,他自會循規而行,這是不可逆的。中國從建國後就迫切需要搞工業化,而工業化就需要資本,因此國家政策、制度就必須親資本、順資本而定。從毛澤東時期的農業集體化政策到改革開放後的種種政策,都是以解決中國資本稀缺的問題為主要考慮。

因此說中國「走資」,其實沒錯,而且中國從建國伊始就走資了。改革開放前是「國家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後加入私人資本主義的成分。

三、左派喜歡批判中國的「走資」,幾乎把中國走資等同於西方資本主義,但兩者在性質上還是有相當差異的:

1. 西方工業化的原始資本積累是對外搶的,中國改革開放前的原始資本積累是剝奪國內農民的勞動價值來的,是自我剝削的。

西方產業資本的發展,靠的是不等價交易、是軍事、政治、金融的掠奪,中國則是人民辛苦工作的血汗錢,純粹是辛苦勞動所得,中國一直以極低廉的商品價格供應全世界,並沒有獲取暴利。

這也就是說,中國「走資路徑」是不同於西方的。

2. 資本主義的工業化必然出現生產過剩,西方早期面對生產過剩採取手段是對外侵略,發動戰爭;近代則將過剩產業外移,獲取他國廉價的勞動剩餘,本國則專搞金融資本的對外掠奪。

中國於新世紀初也遭遇了生產過剩,但中國應對的方式是以國債投資於「西部大開發」、「新農村建設」,透過對中國自己內地、農村的大規模基礎建設,緩解產業資本的過剩,繼續維持經濟增長。中國並沒有對外侵略。

3. 由以上看來,中國「走資路徑」不同於西方,而且至今尚沒見到中國改變了這路徑。

2013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政策,其性質和對中國的內地、農村投資類似,將中國過剩的資本投資於沿路國家的基礎建設上,一方面藉以緩解中國過剩資本,同時也幫助沿路國家發展經濟,彼此互利互補。

中國並沒對外侵略,因而不能說中國已從「走資」走向「走帝」,不能說中國也是帝國主義國家。至於海外設立軍事基地,屬防禦性質,因沒有經濟侵略的誘因,不可能有像美帝一樣需要維護經濟霸權的軍事基地。

四、 中國的官僚體制以及階級分化,是台灣左派最難以接受的地方,視為中國共產黨的變質。然而這是客觀規律留給中國的痛,毛澤東時期也想透過文化大革命來解決這個問題,但仍敵不過客觀規律的宿命。

此客觀規律即是中國的工業化,中國最早官僚體制的形成,是在建國初期,引進蘇聯資本,為了順利操作蘇聯資金及設備,中國依照當時史達林模式的官僚體制,構建中國的各層政治制度,也因此構建了中國初期的官僚體制,被稱為「蘇式上層建築」。50年代毛澤東曾提醒黨內同志注意「蘇式上層建築」的形成,60年代甚至發動文革企圖扳倒這樣的官僚體制,但最終並沒有成功。

改革開放後,中國完成工業化的原始資本積累,進入產業擴張時期,乃引進西方資本,允許私人資本的存在,於是官僚在「權」「錢」結合下,貪腐橫行,社會嚴重的階級分化因而出現,工人階級成為底層被壓迫的一群。這毋寧是苦命中國追求工業化難以逃避的沉重代價。

作為台灣左派,對中國的出現的這種沉重問題,可以批判,但不應敵視,畢竟以一個第三世界的國家,在世界帝國主義的環伺下,中國一路走來是相當坎坷艱苦的。

 

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五、 未來的中國將何去何從,台灣左派甚為悲觀,認為中國既然走資,必然以資本利益為最終考量,也必然如西方資本大國一樣,惡化社會階級分化並逐步走向帝國主義,不過從當前的現實來看,似乎不完全如此:

1. 中共政權性質並不完全如西方資本主義政權,西方資本主義政權全然在資本大財團的掌控下,中國由於其特殊的崛起過程,至今政權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雖有5~10%的大資產階級,但此階級還是得聽命於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意志,並不能為所欲為。而觀察今日的共產黨,雖有貪腐,但施政的考量還是以國家利益為優先目標,如中國對偏遠地區的基礎建設以及一系列的國家重大工程,都是一時不能賺錢的,這種事西方財團是不肯幹的,只有中國共產黨可以指揮國內大企業幹這種事。

2. 中國透過國債投資於內陸、農村來紓解資本過剩的政策還能夠繼續下去,因中國還有3000縣級單位、20000縣市政府、40000鄉鎮市、60萬行動村、300萬自然村,這些都缺基本建設,都是將來國家以國債投資帶動經濟繼續高增長的潛在背景。

而以上投資將會縮小中國的城鄉、區域、貧富三大區別,使中國進入更加公平的社會,改善中國的階級分化問題。目前中國的三大區別已逐漸縮小,這是所有追求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不曾有的現象。

3. 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在共產黨的整體國家利益考量下推出的,用意固然在紓解國內資本過剩,但此政策也只能在與其他國家互利互補下才能推動,當前中國並沒有條件能複製西方對外侵略的帝國主義政策。

4. 嚴格來講中國還不能算社會主義國家,他只是在向社會主義過渡,而這過渡時期正是需要進行國家工業化的時期,也就是如中共官方所說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期」(或許也可稱為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時期)或「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

中國雖非社會主國家,但社會主義在中國確曾二次發揮不可磨滅的功能。第一次是引導中國革命建國成功,第二次則在中國改革開放前的原始資本積累時期,發揮了號召中國人民艱苦奮鬥共同投入國家的工業化建設裡。

如今中國工業化完成了,國家強盛了,但面對官僚及階級分化亂象,社會主義在當今能否再發揮第三次的功能,帶引中國撥亂反正朝更完善的社會發展,這是當今中國共產黨須戮力以赴的,這或許就是中共十九大所宣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台灣左派應如何看待中國?

日前聽一位美國左派友人演講,他勸在場聽眾,要看甚麼是社會主義,就趕快到古巴去看,太慢去就看不到了,因古巴也要走資了。他以古巴批評中國走資甚至走帝。

古巴雖然人民所得不高,但享有免費教育、醫療、住房……等等,人民物質水平雖不高,但生活安逸,沒有資本主義的緊張,沒有空氣汙染,這才是人類生活的社會。

 

哈瓦那的藥房,來源:garlandjasper

 

沒錯中國人民若皆能生活得像古巴那樣,也可稱是人間樂土了,但這位友人沒考慮到的是,現實的具體環境可以讓中國安安逸逸過著像古巴人民的生活嗎?

幾天前也遇見一位左派同志,他提及當年中國就不應發展汽車工業,應直接發展大眾運輸,如此就不會有今天的汙染。話是沒錯,但中國當年正是資本稀缺急著引進外資的時候,哪來錢投資大眾運輸。

左派評價中國常從所學理論推演,想像地評價中國,而缺乏從具體情況去審視中國,去了解中國,而一但中國不如其想像,失望之餘,就對中國遽下認定,在統獨立場上也因而失之偏頗,這毋寧說是台灣左派的迷失吧!

 

發佈日期:2018/06/29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