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馬克思主義歷史系列1】 二十一世紀,在成大台文系重新閱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

【重讀馬克思主義歷史系列1】
二十一世紀,在成大台文系重新閱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
◎李亞橋

 

【編按】本系列文為成大馬克思主義歷史讀書會的閱讀筆記。本文為讀書會主持人李亞橋,指出了在學院空間重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以及兩位英國馬克思主義者Eric Hobsbawm與E. P. Thompson的思想對當前台灣的意義。李亞橋為成大台文系博士班三年級學生,碩士論文為《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2005年參與反對興建湖山水庫運動起,2016年參與高雄市果菜市場土地不義徵收住戶自救會的抗爭,2017年參與反西港外環道抗爭活動。

 

E.P. Thompson在1980年的反核武抗議中演說。來源:維基百科。

 

Eric Hobsbawm,攝於2011年。來源:維基百科。

 

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在台灣,面對高速現代化與資本主義發展,路途可謂坎坷,但也是個契機。

台灣至今無論仍是在美國營造的世界經濟體系影響之下,同時又受到一九四九年以降的世界格局影響,這個一九四九年的世界格局,也就是在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鬥爭,以及隨後韓戰爆發與其後的美國、蘇聯兩大強權的冷戰的世界政治布局。這數十年來,或許不同階段的政治經濟發展有所變化,但台灣基本上並沒有超越這樣的政治布局;從三一八佔領國會運動以降,台灣或許不斷強調轉型正義,但是民進黨執政後也並未真正改變舊有體制,台灣民族主義的疹子出過之後,也並未真正改變台灣的社會現狀。當下台灣面對低薪、過勞,加上各種都市更新與迫遷案、開發案,甚至其它各種社會的、環境的議題,也都沒有辦法順利解決,這些都是比起民族主義的塑造,更為直接影響到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

因此,重新回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史,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思考途徑,從不同國家之間的案例來看待、思索台灣當今的問題。2018年3月起,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嘗試舉行馬克思主義讀書會,試圖聚集對於社會主義感興趣的朋友,一同閱讀與思索,希望藉此成為日後改變社會的能量。

 

為何在成大台文系舉辦馬克思主義讀書會?

為何在成大台文系舉辦馬克思主義讀書會?自從一九九○年代教科書改革的運動、倡設台灣文學系,也已經過了二十多年,彭瑞金所謂當時教育環境中「逼使我們以社會運動的策略去『干涉』學院裡的學術」[1],這股做為「不得已而為之」的「社會運動」的力量,已在台文系當中逐漸黯淡。台文系體制化的後續,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台文系之後的出路問題而焦慮,簡而言之,也正因為當年思考「如何體制化」的問題而達不到目標,「社會運動」才成為倡設台文系者的「不得已的手段」,「社會運動」本身做為社會關懷與參與的精神,在倡設台文系的議題上,就會較為縮限在「台灣人的教育問題」的層面。而至今全台灣的台文系所蓬勃發展,儘管仍有就業問題、母語與教育問題等部分,但「社會運動」的參與也越來越被拋諸腦後,最多也只是「口頭討論」而已;台灣文學系在教授台灣文學史、社會學、文化研究等課程中,內容也不乏馬克思主義的論述內容,但是就如同Terry Eagleton所言,馬克思主義是為了「擺脫一定形式的剝削和壓迫而進行鬥爭的歷史」,並且「這些鬥爭決不是學術性的」[2],真正的解放是透過社會實踐而非學院裡的「清談」。台文系儘管培養許多學生,從事各種社會運動與地方工作組織,然而從一開始倡設台文系的目標是試圖進入體制與建制化,日後也勢必逐漸和體制外的抗爭分道揚鑣,換句話說,在「順應時勢」的主流之下,馬克思主義與左翼運動彷彿一開始可以提供一個批判時事的武器,但往往到最後變成只是課堂點綴、空有理念而並沒有付諸實踐的宣稱,到最後真正拾起對抗體制與主流價值觀的武器的,仍是進入社會中各種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變革的少數人。

因此,在二○一○年之後急速向右轉的過程中,台文系極其少數的馬克思主義者該如何重新思考戰略以對抗資本主義的價值體系?甚至喚起更多的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就不應只是培養某種專業領域的知識、以利將來尋找一份稱職的工作而已。在這個功利、利己的時代之中,舉辦這個讀書會,也算是嘗試保有一點理想主義色彩,除了知識的學習之外,希望能進一步將理想進行實踐,並轉化為「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讀書會,本身即是希望能夠重新給予一個進行社會現實的思考,以及成為「社會運動」的實踐動能的可能。

 

Eric Hobsbawm與E. P. Thompson

本讀書會第一週首先從Eric Hobsbawm的《革命的年代》與《原始的叛亂》、E. P. Thompson《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談起。

十八世紀是Hobsbawm所謂的「雙元革命」(dual revolution),也就是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特別是前者和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有關。「工業革命」是一個大詞彙,它發源於英國社會,包含了一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族群、性別、帝國擴張的歷史,至今談起「工業革命」,多是抱持肯定而較少對於當時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狀況的討論。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工業革命其實將英國社會底層綁入工業革命的發展途徑當中,他們經歷各種慘痛的、不人道的社會待遇。Thompson就曾經指出,像是「商業擴張、圈地運動和早期工業革命都是在絞刑架的陰影下進行的」,也引發諸多抗爭行動[3]。像是工業革命初期的古樸抗爭形式,比如有盧德主義者,透過砸毀機器來抗拒資本家不人道的剝削,儘管這樣的抗爭最後是失敗的。

然而在現代社會運動出現之前,封建時代轉換向資本主義化的工業時代的過程當中,許多農民、手工業者等身分的人是試圖變革的力量之一,儘管很少有成功的機會。在中國或台灣,無論是在十九世紀面對西方勢力打開清朝門戶,或是台灣面對日本殖民與現代化的過程中,各種農民運動、地方信仰,以至於百姓的傳統日常生活,這些都和殖民者產生極大的對比,「這類運動多半被我們當成一系列的小插曲,像標點符號一樣,將常態性的人類歷史過程,分斷成一個個句落」[4],但這些運動具有重要性,面對不同殖民者的壓迫時所產生的諸多回應與挑戰;Hobsbawm和Thompson的著作提供了一個視角,也就是如何考察社會運動發軔以前的地方起義、農民運動,台灣在舊帝國主義時期,就有郭懷一對抗荷蘭人的事件,此時資本主義尚未發軔,而是在歐洲封建時期的地理擴張之下透過掠奪、貿易,對其他地區人民的奴役與剝削。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則是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的社會模式,持有過去傳統社會模式的地方百姓,也十分頻繁地起來對抗殖民者,噍叭哖事件、霧社事件等是當中最為顯著、廣為人知的例子,無論是漢人或是原住民對抗新一波的帝國殖民,他們幾乎是面臨全面的挫敗,帝國不斷將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模式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之下,特別是台灣一九二○年代的社會抗爭激烈,就以農民運動而言,絕對不會是「沒有實權,成不了什麼事」[5]這樣的結論而已,因為抗爭的歷史提供的養份,像是Marx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當中指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世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而人做為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做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6],這裡的「類存在物」也就是人類區別於動物,有意識地將自身與自身的生命活動區分開來,而這樣的生命活動成為人類的實踐對象,無論成敗,這些抗爭活動成為底層人民的歷史的一部分。

而學習馬克思主義並進一步進行有意識地社會參與,藉此重新賦予社會動能,不斷嘗試從資本主義奴役的世界中獲得解放。從過去歐洲工業革命與前社會運動的古樸形式來看,並思索台灣的過去和現在,是一個重要的起點,馬克思主義讀書會不單只是理論的闡釋,歷史與現狀同樣是必須考察的物質基礎之一,才能藉此獲得思索未來社會發展與變革的可能性途徑。

 

註解:

[1] 彭瑞金,〈想起台灣竟然沒有台灣文學系的時代──序《台灣主體的建構──台灣文學系的誕生》〉,頁7。羊子喬編,《台灣主體的建構──台灣文學系所誕生》,高雄市:春暉,2011年8月。

[2] Terry Eagleton,文寶譯,〈引言〉,《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市:南方叢書出版社,1987年10月,頁5。

[3] E. P. Thompson,虔乘旦等譯,〈魔鬼之窟〉,《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上)》,中國南京市:譯林出版社,2001年1月,頁54。

[4] Eric Hobsbawm,楊德睿譯,〈導論〉,《原始的叛亂:十九至二十世紀社會運動的古樸形式》,台北市:麥田出版,1999年12月1日,頁4。

[5] 蔡石山,黃中憲譯,〈戰後美援和台灣的土地改革〉,《台灣農民運動與土地改革,1924-1951》,台北市:聯經,2017年11月,頁321。

[6] Karl Marx,〈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頁46。收錄於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中國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本讀書會每週一晚間6:30-8:30,於成大台文系88136教室。內容安排如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前來一起閱讀、參與討論。歡迎聯絡李亞橋:Nietzsche2294870@gmail.com

第一講 前言:工業革命初期社會運動的古樸形式

第二講 法國大革命與巴黎公社

第三講 青年黑格爾派與無政府主義者

第四講 機器和大工業:馬克思與一八五○年代前後的英國社會

第五講 列寧一九一七:國家與革命

第六講 羅莎‧盧森堡與德國社會民主黨

第七講 電影欣賞:Rosa Luxemburg

第八講 中國近代化與馬克思主義

第九講 台灣共產黨的興起與覆滅

第十講 一九三○年代: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修正

第十一講 托洛茨基與第四國際

第十二講 美國崛起:反共與麥卡錫主義

第十三講 一九六八法國學運

第十四講 後現代轉向:馬克思主義者的回應與批評

第十五講 新自由主義:一九八○年代資本主義的變貌

第十六講 結語:馬克思主義與未來世界的想像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