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現狀」方法學

「維持現狀」方法學
                           ── 從蔡英文的螢幕論述談起
◎林深靖

 

【編按: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即將於5月20日就任總統,台灣政權再一次在藍綠之間交接。對於新政權的性質,對於民進黨獨特的話術與統治術,我們有必要做更深入的了解。《新國際》將連續刊登幾篇文章,一方面是對蔡英文政權的評騭或期許,另一方面,也對「有台灣特色的民主政治」做更進一步的分析與理解。蔡英文這次的選舉以「維持現狀」作為競選主軸,如今她本人入主總統府,她所帶領的政黨也在立法院取得多數席次,民進黨在台灣首度取得全面執政的絕對優勢,那麼,所謂「維持現狀」,究竟是什麼性質的政治訴求?這篇寫在去年8月選戰正酣時期的文字,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線索。】

 

 「要終結政治惡鬥,台灣不能再對立下去……」這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2015年8月22日出席李登輝基金會募款餐會時所提出來的願望。如是願望,宜乎台灣全民所共有。只不過,選戰正酣,尤其是總統大選,贏者通吃,輸者覆滅,此時此刻談終結惡鬥,停止對立,即使是願望,都難相信其為良善。

 

 

 

沒有衝突,就無所謂政治

何況在台灣,「藍綠惡鬥」,早已成為慣用語、成語。所謂成語,就是四個字綁在一起,強迫記憶。提到「惡鬥」這個動詞,必然就召喚「藍綠」做為主詞。蔡英文此刻既然身為綠營的主子,當然是能戰、善鬥才是硬道理。再說,藍營候選人洪秀柱鬥志旺盛,正在逆流而上,伺機反撲。綠欲靜而藍不止,蔡英文的美好願望究竟只能視為美麗的用語,場面話,是政治上的所謂「螢幕論述」:講求的是媒體聲光效果,儘量避免內涵涉及實質。

惡鬥既是政壇常態,台灣民眾早已習慣淡然處之。議會政治,雖談不上武鬥,卻也不是文科。翻桌、甩椅、踹門、潑水、扯髮拉領帶、你陰招我暗拳,一有牙痕瘀青,不是掀衣露乳,就是暈死……處處有戲,時時有看頭,老百姓很受娛樂。

 

其實,放眼世局,衝突、對立本是政治常理,有智慧的人,是正視衝突,而不是輕言終止。或者,更進一步說,沒有衝突,就無所謂政治。「衝突」是人類社會利益不協調時所產生的公開對立形式,許多衝突表現為物質或是象徵性地位的

爭奪。搶糧、搶水、搶石油、搶金礦、搶土地、搶名聲……都可以是衝突的元素,越是稀缺,就越為激烈。面臨大選,總統位置只有一個,極為稀缺,劇烈衝突乃勢所必然,前民進黨秘書長邱義仁曾以「割喉戰」形容,雖不中,亦不遠。

 

從社會關係的角度來看,豪門貴族有錢有閒,勞動者拚死拚活依然一無所有;大老闆有土地、廠房、機器、股票……小工人只有血與汗屬於自己。這樣的生產關係,階級差異懸殊,矛盾乃必然,衝突係本質。客觀矛盾衍生的衝突,可以讓被壓迫者覺醒,從而集體尋求改變經濟、政治、社會的組織模式,讓人活得更有尊嚴,資源的分配更為合理。也因此,衝突也可以有正面的意涵,可以讓社會群體更敏感於其歸屬,更加強其連帶,從而誘發團結爭取合理權益的力量,而這也正是社會進步的源泉。

究其實,台灣的政治問題,不在衝突,不在對立,而在於太喜歡以貌似優雅的語詞掩蓋衝突、對立的事實。譬如,「多元」就是近年來越來越升級的美好用語。多元升學、多元成家、多元課綱、多元貿易……任何名詞,冠上「多元」兩字,就是政治正確的最高保證。

 

 

 

 

少數族裔在CIA的貢獻

蔡英文今年六月訪美,在紐約發表演說,強調「多元才是台灣的價值」;拜訪共和黨議員時,力爭加入「跨太平洋合作組織」(TPP),她的說法是:「多元貿易是確保台灣經濟自主的重要因素。」

至於多元成家、多元課綱,蔡英文或口頭上大力支持,或實質提供贊助。當李登輝與日本極右翼溫存合體的言論遭受質疑時,仕途上深受李前總統提攜的蔡英文主張要包容、傾聽,「台灣是多元族群的國家……這個國家最需要的是團結,不是對立。」這是她的說法。

台灣的政治人物一到海外特別容易掏心。李登輝在日本的說法,蔡英文在美國的主張,最接近其內在世界。尤其,蔡英文留學期間深受盎格魯撒文化薰陶,當然知道「多元文化」論述是當前英美官方與學界之主流,絕對政治正確,具有高度正當性。

 

譬如,中央情報局CIA的徵才廣告上特別以圖片凸顯局內的「上班」狀況:一位拉丁美洲西班牙裔的情報員正在其電子記事本上殷勤輸入,一位長相幹練的亞洲黃種人正在分析一堆外文資訊,一位非洲黑人一臉嚴肅在講電話,一位年輕貌美的金髮女性俯首分析地圖……這樣的海報,絕對符合2002年通過的聯邦政府反歧視雇用條款(No FEAR Act,全名為Notification and Federal Employee Anti-discrimination and Relation Act)。又譬如,哈佛、耶魯等名校一再誇示他們遵行平權法案中有關「優惠性差別待遇」(Affirmative Action)或「逆向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的成效,讓少數族裔得以獲得更多入學的機會。但是,根據2007年次貸危機引爆全球金融風暴之前的一項調查,全美排名前端的146名校的學生當中,富豪家庭子弟佔了74%,出身貧困家庭的只有3%。2008年之後,隨著經濟危機的擴衍,貧富差距更加懸殊,名校學生出身貧富、階級的對比更加不堪聞問。

 

怎麼解釋這樣的現象?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徵才過程中強調其「特別關注工作場所的文化多元性」,「因為CIA,這樣一個為民主服務的機構,就應該要能夠反映出民主的最高價值。」當蔡英文說「多元才是台灣的價值」時,相信她與這樣的民主信念是相當一致的。只不過,No FEAR Act 這個反就業歧視條款正是小布希總統在「反恐戰爭」最高峰的時候簽署的,他發動伊拉克戰爭,把

任何涉及恐怖活動嫌疑的犯人囚禁在被視為當代惡魔島的關達那摩(Guantanamo)監獄,用盡各種酷虐手段刑求逼供。而由於囚犯來自全球各地,當然CIA 擁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雇員,對刑求逼供的成效做出巨大貢獻。在「反恐」的急迫需求中,他們的確被充分運用,發揮其「就業機會平等」的最大效益。

 

 

 

 

多元文化主義成為繽紛多彩的薄紗

至於長春藤聯盟等名校在入學政策上對有色人種的「寬容」,美其名為優惠性差別待遇,現實上,只不過讓亞裔、印裔、非裔、拉美西班牙裔……中的優勢家庭獲得所謂「平等」的機會,由於這些家庭在其各自族群中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這樣的政策取得了安撫上層少數族裔的作用,可以說是以某種「集體賄賂」的形式穩定了既定的社會秩序,降低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經濟不平等、階級分化的風險,達到「維持現狀」的政策目的。雖然在政治上,「維持現狀」的主張,通常就是維持既得利益者的現狀。

就上述案例來看,「多元文化主義」放在全球化的時代中,似乎已成普世的價值,其「政治正確性」足以成為當權者「政權正當性」的來源。但是,我們也不能不警醒的是:一個進步觀念的提出,一方面固然是弱勢者、被壓迫者長期艱辛抗爭所積累的成果;另一方面,一旦新生觀念被主流社會接受並進入政治決策者的思維,它也可能成為一種裝飾性的、象徵性的操作概念,用來舒解不滿的聲音,轉移政治、經濟、社會壓迫的膠著狀態,避免弱勢者、被壓迫者的力量因持續的壓抑而凝聚成足以顛覆既定權力關係的巨潮。

 

多元文化主義在美國早已成為主流價值,學院裡的相關論著和政客的相關承諾,一樣令人眼花繚亂,目眩神迷。然而美國黑人邊緣化以及貧富差距兩極化的問題,反而越來越為凸顯。在「人人有機會,處處是黃金」的「美國夢」破滅之際,多元文化主義成為一條繽紛多彩的薄紗,遮掩了階級關係日趨惡化的真實面貌,並將問題轉移到以族群為單位的微觀世界當中。邊緣族群的文化固然被主流社會承認、接受為正典文化的一部份,並享有一定的基礎公共教育資源,然而,一旦牽涉到中間、高等階級的生產與再生產機制,譬如長春藤盟校等高等教育機構,或是進入政府管理部門的官僚體系,邊緣族群當中優勢者所獲取的利益,就經濟結構而言,反而變成是一種變相的收買,

 

我們不否認,「終止社會對立」、「多元文化價值」……這些都是優美的語詞,是良好的願望,但是,整體社會在生產關係、權力關係上的矛盾、衝突並不會因為這些美好的語詞或願望而解消。除非是刻意營造這些講求聲光效果的螢幕論述,以便障蔽階級壓迫、經濟剝削的現實,讓一個不平等的社會得以繼續「維持現狀」,尤其是維持既得利益者的現狀。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