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Beinart │「浩劫」仍未結束:關於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的迷思和可能

【編按】當地時間5月21日,在長達11天的武力衝突後,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此次武力衝突的起因是以色列從東耶路撒冷的謝赫賈拉社區驅逐六個巴勒斯坦家庭,截至20日晚,衝突已致以方12人死亡、300餘人受傷,巴方232人死亡、1,900餘人受傷。

為紀念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期間被以色列驅逐或在恐懼中逃離的70萬名巴勒斯坦人,5月15日被定為「浩劫日」(Nakba Day)。哲學家以賽亞.伯林曾經吹噓說,猶太人比其他民族「有更長的記憶」。在19世紀末,錫安主義者利用這種漫長的集體記憶,創造了一場回歸大多數猶太人從未見過的領土的運動。為什麼夢想回歸對猶太人來說是值得稱讚的,而對巴勒斯坦人來說卻是病態的?

本文是彼得.貝納特(Peter Beinart)是《猶太潮流》(Jewish Currents)的自由編輯,也是紐約市立大學紐馬克新聞學院的新聞和政治學教授,同時也是每週通訊《貝納特筆記本》的作者。他作為一個猶太知識分子對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的思考,涉及巴勒斯坦難民為什麼有權回歸,以及在極度困難的局勢下如何回歸。在他看來,將「浩劫」合理化和埋葬的後果不是理論上的,它們正在謝赫賈拉的街道上上演。文章原載於《衛報》,原標題為 “A Jewish case for Palestinian refugee return”,本文中文翻譯轉載自2021年5月21日澎湃思想市場。

譯|李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