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來台演講系列專文】 恐攻後,我們去到突尼西亞──拋下孤單,讓彼此理解成為力量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來台演講系列專文】
恐攻後,我們去到突尼西亞──拋下孤單,讓彼此理解成為力量
陳虹穎

 

「孤單」作為一種情緒,不只屬於個人,更常是集體的。

某種程度,「孤單」也是新自由主義與新帝國主義維穩的必需品。

「世界社會論壇」國際參與者所寫的反迫遷百衲旗布塊。 圖片來源:陳虹穎。

 

孤單感成為製造「臣服」的要件

新自由主義的核心教義──效率、競爭、責任個體化,讓我們逐漸習慣於所謂「責任制」的工作:工時長,班表細碎,薪資開低走低。在這些生活情境中,孤單與忍耐,不過是「朝不保夕(precariousness)」的附屬品。所謂的「朝不保夕」,不再只是關於收入級距與溫飽的關係,更在於我們多大程度參與於社會生活?多大程度掌握著對自己未來的決定?

我們之中,許多人接受當下無奈的工作與居住狀況,甘受孤單,並不代表同意新自由主義。只不過,將漫長的當下,視作可能脫離朝不保夕的一線契機。然而,在這過程,我們恐怕必須不斷追問:如果脫離朝不保夕的「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如何使其成為可能?

「孤單」決定了我們選擇以什麼方式過活。想方設法掩藏不同,讓自己安置在屬於多數的「我們」中,成為使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前進的「我們」。要成為「我們」,可能被迫得先學會指認誰是阻礙進步、破壞秩序的「他們」。他們,可能是性別、種族、宗教與階級上的異己。他們,也可能是短期契約工、難民、受迫遷者、居無定所者,或者更多的異端、邊緣人。

「孤單」,也是新帝國主義的政治籌碼。在國際關係間,避免落單、害怕脫節,幾乎是構建霸權階序型全球化、集體心理的運作基礎。利用國家/地域對於孤單的恐懼,可使自由貿易條約即便不平等,也難抗拒;以金錢外交,無論軍武或援助,來維持友誼。所謂的制裁(sanction),是斷開政治或經濟的鎖鏈,也成為國與國間,進行較量與規訓的工具。

為什麼新自由主義與新帝國主義式治理,都如此迫切需要製造「孤單」?

理由很簡單。讓人落單,而且是無能為力的孤單感。這是製造「臣服」的要件。因為這一切,終究是自主選擇的「民主」共識,何來脅迫?

 

「無懼的」世界社會論壇

2015年3月18日正午,3個武裝份子趁警衛休息間隙,持槍射擊了前往突尼西亞國立巴杜博物館(Bardo Museum)的遊客們。為了躲避攻擊,遊客紛紛湧入博物館建築體。這3人趁勢封館3小時,遊客成了人質。事發3小時內,恐攻事件造成24人死亡,50餘人受傷,多數是外籍遊客,死者當中包括2名本地籍槍手。

突尼西亞的故宮「巴杜」,一座藏有地中海熔爐文化的博物館,瞬時成了致人於生死交關的凌遲空間。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組織稱此事件是又一功績;同時,突尼西亞政府則將矛頭指向蓋達組織。

彼時,我正在英國南方一座臨海小鎮布萊頓(Brighton)開會。緊接著,就安排準備到突尼西亞首府突尼斯參加2015年的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

三日間,即便在所謂的「勝地」,彷彿都像面對恐怖攻擊的未爆地點。我邊盯著網路新聞,邊煩惱如何回應家人朋友的關切。

「突尼斯現在這麼危險,可不可以不要去?」家人問。

說不猶豫是騙人的。我躊躇著腳傷恢復情況;揣想著萬一遇到恐攻時逃亡的速度;也詢問同行台灣夥伴們。這些夥伴們的回覆都乾脆果敢,未見擔慮,像天生長了一副「一方有難,八方來援」的熊心豹子膽。

熊心豹子膽這東西,很多時候,只要敢為自己安上,幾乎就有了。

我用這個道理,考慮去與不去。不去,是讓突尼斯孤單,也讓自己孤單。道理明白,所以我與旅伴硬著頭皮,假裝都有這個膽識,決定成行。

2015年3月24日,巴杜博物館在事件一周後重新開張。滂沱大雨下,上萬人朝向博物館行進。這是第14屆世界社會論壇首日,這一次,也被封為自2001年第一屆以來,最「無懼」的世界社會論壇。

3月28日,世界社會論壇的閉幕遊行,在突尼斯舊城區的大道上,朝向「1月14日廣場」(La Place du 14 Janvier)行進。這裡是2011年突尼西亞總統班‧阿里下台之地,「阿拉伯之春」的起點。閉幕遊行上,人們高舉巴勒斯坦旗幟,宣示與受不當剝奪的巴勒斯坦人們站在一起。

次日,許多論壇與會者參加突尼西亞政府的反恐大遊行。這場遊行,世界領袖雲集,從巴勒斯坦、加彭、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波蘭、法國到義大利。遊行口號,策略性地以集體對抗落單:「這世界是巴杜!」、「我們都是巴杜!」、「突尼西亞是自由的、恐怖主義滾蛋!」。

2015年突尼斯世界社會論壇,「城市權」場次一隅。圖片來源:陳虹穎。

 

「國際團結」需要對話理解,攜手前行

2015年的世界社會論壇自3月24日啟動,5天之內,安排了1,000多場次,有4,000多個民間團體投入,7萬多名參加者齊聚突尼斯艾瑪那大學(El Manar)。校園建築清一色是斑駁白磚牆,無修飾的灰階水泥地。地景清淡得讓湛藍天空成為焦點。

偌大的校園裡,除了安檢以外,最耗時的事,是跟著來自突尼西亞各地的大學生志工們尋找工作坊場地。我們經常在工作坊尾聲才找到教室。但在不同場地間迷失方向,算不了挫折。反正一轉身,多的是場次任君挑選。

真正的挫折,往往在覓得地點後。

在這些場次中,以什麼語言作為主場、有無口譯、以及口譯完整度,都成了理解、加入討論的前提。這時不禁感嘆:當霸權語言英文淪為弱勢,阿拉伯語、法語和西語滿場飛,「國際化」的考驗才真正開始。

失語狀態下,腦內解除了內容分析的任務,往往對聲音與視覺表情的觀察更敏銳。同時,如何使參與者們討論聚焦,理解不同案件、議題分析,乃至行動策略,都考驗主持者的經驗、智慧,與參與者耐性。

至今仍印象深刻:有個棕髮瘦高的突尼西亞青年,會議過程中不耐地跳出來疾呼:「你們現在人在突尼斯耶!討論這些打高空的東西幹嘛?社區受迫遷的人們在那邊!而你們在這邊討論自己的,對他們有什麼幫助?」說話時,他眼神炙熱,雙手激烈揮舞。

我約略明白他的心焦。他在意的,常是參與國際交流過程,背負著在地期待的我們的心聲。但我也知道,「國際團結」從談到作,需要時間與空間,需要對話理解,判斷彼此有無條件攜手前行,分析對不同層次的對象,能做什麼努力。

也就是說,在告別孤單的路上,需要極大的耐性與誠意理解彼此,才可能連結同行者。如果空口白話,毫無實益,抑或複製壓迫者製造孤單的技術,都可能丟失付出時間心力的同行者。

翌日,30~40多位國際與會者,一同到突尼斯湖港口的老工業社區。這個場外的「論壇」,是徒步進行。老社區依然白灰,樓房裂隙間填的是北非沙塵土。矮房多半一層樓,高不過三層。隨著法國與阿拉伯外資投入,這片包夾在A1高速公路與連結突尼斯-古雷特-馬爾薩(Tunis-Goulette-Marsa)三大城鐵路間不討喜的地塊,將藉工業再生,地價翻身。

一個50、60來歲,滿頭白髮,蓄短鬚的老先生,是當地作冷氣機電工程的小業主。面對國際與會者們,熱切地敘說他的遭遇。他的店面,牆上柱間,掛滿了銀色的渦輪五金,幾幅黃的灰的老照片。因徵收而工作不保、家屋被貼上公告,有鑰匙入不得。談到生計與居住兩頭空,老先生不停流淚。

參訪突尼斯港la Goulette社區受拆遷威脅的機電工程行。圖片來源:陳虹穎。

 

臨走前,老先生殷切請託,要我們務必廣泛宣傳他們的冤屈。他塞給每人一張紙片,紙片上打了此案的FB名,讓大家搜尋。同時,我們也以反迫遷百衲旗傳遞心意,請在場與會者簽名。

回家整理資料時,不禁傻眼。得到的紙條,寫的是我們無法讀寫的阿拉伯文。好不容易搭起的連結,也可能陰錯陽差,再度失譯。

 

民主化:關於人的基礎建設

無論街頭景致或天候變化,突尼斯的性格一致:清冽與狂暴輪迭。5日間,每日午後,大雨挾冰雹,從藍天撒下,向灰泥路面傾倒夾雜紅泥的大水。徒步者總是尷尬,不只要躲雨,還得尋高處避水淹。

逢大雨時,我們經常無處奔逃、招不到計程車,每每幸運獲好心陌生人停車搭載而獲救。城市環境基礎建設的不足,突顯了「人」的基礎建設的重要性。

這讓我回想到港邊社區現場的一幕。棕髮突尼斯青年心疼老先生遭遇,義憤疾呼:在場這麼多有經驗的組織工作者,為什麼不一起掩護,幫忙剪破鐵網,讓老先生回家?

「我們搭飛機離開後,你會如何?他會如何?在地有團隊長期支援他的回占行動嗎」?我詢問,他靜默了。

千瘡百孔的基礎建設,譬如硬體環境或政策法規,都需要素樸的正義感,帶來行動與改變的勇氣。不過,讓行動不至於淪為一時洩憤,仍舊需要長遠穩健的人的基礎建設,以組織工作打地基。

告別孤單的勇氣,一開始也許是借來的;接著就滾動起來了。再來,要做的是不斷練習,讓火光延續。

 

作者陳虹穎曾經是浩然基金會國際志願者,2008至2010年間,赴韓國任職於Asian Regional Exchange for New Alternatives(ARENA)在韓國的秘書處,自此即積極投入協助不同在地運動,建立國際串連的工作。2010年返台之後,開始投入台灣反縉紳化、反迫遷的在地組織運動。2010年至2015年間,投入參與「台灣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的組織倡議工作。自2013年起,參與籌備並營運跨越都市更新、非正式住居社區、遊民的跨團體組織「反迫遷連線」。2015年接受浩然基金會支助,前往突尼西亞參加當年的世界社會論壇。她目前在英國德倫大學地理系修讀博士課程,主要研究領域是金融化現象對於都市建設、資產關係、社會運動與大眾地緣政治的影響。

 


活動宣傳:

 

諾貝爾和平獎國際論壇:突尼西亞全國四方對話

Nobel Peace Prize International Forum: Tunisian 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

 

高雄場/沒有社會正義的民主,可能嗎?

時間:2017年12月19日(週二), 14:00-16:30

地點:中山大學社科院一樓小劇場

活動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78729698906780/

 

台南場/突尼西亞青年:希望與挑戰

時間:2017年12月20日(週三),18:30-21:30(18:00開放入場)

地點:成功大學 成杏校區成杏廳

活動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nckunobel2017

 

台北場/和平的力量  尊嚴的追尋

時間:2017年12月23日(週六),14:00-17:00

地點:台北創新中心(CIT)大廳(台北市玉門街一號,捷運圓山站1號出口)

活動網址:https://goo.gl/9ncv1f

發佈日期:2017/12/11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