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糧食危機?

誰的糧食危機?(2008. 07. 04 《新國際》)

作者:鍾秀梅

 

糧食危機越演越烈,大致循著五個主軸發展:

一、機器搶走了窮人食物,生質能源需要大量豆類、玉米等穀物轉化為酒精汽油,提供給發達國家的汽車做為引擎燃料,其中美國人就用了全球20%的所謂「乾淨能源」。

二、動物飼料奪取了窮人的食物。拉丁美洲、亞洲經濟快速發展,有錢人消費習慣模仿歐美,食肉者大幅增多。2007年,全球肉類生產高達2億8仟4佰萬噸,是1961年的四倍。根據所謂「換肉率」的統計,要長出1磅的肉,牛必須吃掉8磅的玉米,豬需要5磅,雞則是3磅。

三、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被市場機制所取代。過去那些完全不需要進口食物的國家,原先自給自足的生產體系被市場至上的邏輯所破壞,農地改種經濟作物或生質能源作物,食物反而依賴從國外進口,導致糧食價格飆高,老百姓消費不起昂貴的食物,海地就是極為明顯的例子。

四、發展中國家瘋狂進行土地開發,擠壓農業的發展。譬如,中國為此失去7百萬畝農地;米倉大國越南同樣失去70萬畝土地。

五、天災的因素。譬如,澳洲的嚴重乾旱,導致大麥生產銳減,有一半農民被迫流離到都市。

糧食危機對富國富人或跨國農企業公司而言,也許是集資壟斷的大好良機。對窮人而言,卻是生死交關的危機。根據聯合國的統計,瀕臨飢餓死亡、營養不良和食物來源不穩定的人口約30億人,約佔地球人口的一半。迄今為止,巴基斯坦、摩洛哥、墨西哥、塞內加爾、烏茲別克、葉門、菲律賓等國家,都已出現過大量的抗議潮或搶糧風波,窮人正在為生存權做最後的拼搏。

與這些貧困飢饉的人口相對立的,是受惠於全球市場機制的10億人,他們大都分佈於北美、歐洲、日本以及少數富裕的第三世界城市。要維持目前這些富裕國家或群體的生活方式,勢必得把危機轉嫁出去。美國總統布希就信誓旦旦宣稱:「美國人的生活是不可妥協的。」

不僅是美國堅持他們大款的消費習慣,不肯妥協,其他富國也都不肯妥協。最明顯具體的案例是:嚴重干擾窮國農業發展的WTO杜哈回合談判,過去幾年來由於遭到國際另類全球化運動眾多民間組織的圍堵、抗爭,也遭到南方發展中國家的聯合杯葛,幾乎已經完全停擺。然則,根據《衛報》2008年7月2日的報導,WTO祕書長巴斯卡‧拉密(Pascal Lamy)預定在今年8月召集WTO會員國中35個主要發達國家成員的經貿部長,商討如何重新啟動杜哈回合,為富國農產品補貼政策解套。許多反對WTO市場至上邏輯的國際民間組織據此提出警告:這種由富國集團和跨國農企業主導的農業談判,只會進一步造成糧食價格上漲,加速糧食危機,讓發展中國家更加失去自給自足的能力,進而更加深對商貿大國的依賴。

這波糧食危機與石油危機同時爆發,對於窮國老百姓而言,可謂雪上加霜。因為,過往綠色革命所帶動的農業增產,是依賴大量使用化肥和機械,而機械需要大量的石化燃料,石油危機當然加重了農民的生產成本。

如何因應世界糧食危機?第三世界國家開始重新思考消費與分配的問題,因而從危機中看到「危中之機」。譬如,委內瑞拉政府將食物視為人權,在各地設置義工,免費分送食物給老人、兒童與窮人,同時普設廉價穀物商店,滿足全國各地人民的基本需求。巴西約有四分之一的窮人領取政府的家庭基金,用來購買生活基本所需。古巴則極力推廣都市農園,利用市郊的廢地、空地、畸零地進行有機農業的種植,從而解決全國一半的蔬果的來源。所以,糧食危機,也可能是轉機,端看如何挑戰富國所主導的市場機制與權力遊戲。(2008. 07. 04 《新國際》)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