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聯盟」與知識的怠惰

「 南方聯盟」與知識的怠惰
── 評張鐵志〈反核運動就是一場新民主運動〉(2013. 04. 19 《新國際》)
作者:趙剛

 

【編按(2013. 04. 19 《新國際》)】任教於東海大學的趙剛早年有系列詩作,輯為《社會史》。自去年底開始,他以《隋大每月評論》為名,在網路上發表系列訾議,或分析現象,或品評人物,堪稱另一形式的「社會史」書寫,既有詩作的細緻幽微,又有大塊文章的自在揮灑。我們在此選刊他於今年4月初發表的一篇文字,希望趙剛的破題,可以激引更進一步的思考和辯爭,不管是出自知識人的偏執,或是社運者必須面對的差事。根據趙剛自述,《隋大每月評論》的「隋大」來自布萊希特劇本《四川好人》的一個人物(Sui Ta)。隋大是對治善人弱者(弱勢、弱智)「奴隸道德」的自我化身,是冷眼熱心腸的狠角色。這或許也是趙剛關於「妒恨政治」的另一種詮釋……

 


(旅港?)文字工作者張鐵志先生前幾天前在香港的一個新雜誌《破折號》上頭發表了一篇「介紹」台灣反核四運動的文章,題曰:〈反核運動就是一場新民主運動〉。這篇文章很多台灣人讀了也許會很感舒服──我青春沒留白耶,不少香港人讀了也許會很受激勵──有為者亦若是。

把命名充作分析

但我好笑地想起來,張鐵志先生和比他年長至少一個世代的南方朔先生,在反核四這個議題上竟然是忘年知己,無論是就形式、修辭、思路,甚或是題稱而言,幾乎都是「隔海唱和」。[1]

3月5日的《中國時報》上刊出了南方朔先生的大作〈台灣已出現首次全民社會運動〉,大力表揚這個反核四運動揚棄了「老社會運動」,堂堂邁入了「新社會運動」的新階段,並且點名對這個運動居功至偉,扮演了「重要的中堅角色」的是「富邦文教基金會」。

針對南方大師的這個讓人無法不順心悅耳的剪綵命名動作,「苦勞網」記者王顥中先生曾即時臉書評論:

『[南方朔之文讀起來]之所以能「舒服」,正因為他基本上就是論述的空白,完全沒有任何為運動展開方向的企圖,而只是將已經存在的東西(反核四群眾),重複套上所謂「新社會運動」的外衣而已,而這個「新社會運動」還得靠社會菁英作為代理跟號召的說法,看來也是林志玲等藝人開始出面反核的後見之明。把命名充作分析,就是知識的怠惰。』

我要說,其實,這個批評同樣地適用於張鐵志的文章。張鐵志與南方朔一少一老,一港一台,一內銷一外銷,但都展現了「把命名充作分析」的知識怠惰問題,也都展現了一種根深蒂固的現代病:「喜新厭舊」。至於這個「新」所為何來,在非所問。

張鐵志說他眼中的這個「新民主運動」,具有「新的氣氛」、「新的運動行動者和策略」。這樣一說,那麼這些「新」行動者自然就不會包括那個「長期經營這個議題」並佔據「運動核心」的環境運動團體,如「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那麼,到底「新」的所指為何呢?那當然是那些他所謂的「去中心化」的力量了:

新一:「知名導演柯一正、吳乙峰、戴立忍和作家駱以軍等人在總統府前發動「我是人,我反核」的快閃排字行動,造成社會震撼」。

新二:『「我是人,我反核」這句口號也掀起風潮,各地都有人以此為主題拍照上網。』

新三:「音樂界也有更多人發出反核之聲」。包括了,陳綺貞、陳昇、黃連煜還有許多「獨立樂隊」。

新四:「一批年輕插畫家也用他們的作品表達反核」。

新五:「運動的另一波高潮,是去年抵台灣最大金融財團之一的富邦集團董事長之妻陳藹玲組成的「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而她又是受到高知名度主持人蔡康永的影響,這個組織並邀請林志玲、小S等高知名度藝人表態。接著有更多影劇界明星表達對核四或核電的懷疑力場。這是台灣社會運動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星光。」──這是對一系列「新」裡頭,獲得最詳細介紹的「新」。

新六:「一個經營咖啡店的年輕女子」,「自己提出一個想法製作一面旗子「反核,不要讓台灣成為下一個福島」,「到今年三月時,已經賣出一萬面,供不應求」。

對台灣民主的廉價倒賣

對張鐵志而言,這,就是這個反核運動何以為「新」,何以「去中心化」的力量所在。對這些力量,特別是其中的「有名的」VIP力量,也就是張君所欲再三致意的「菁英」或「英雄」。在這個勢利的世界上,「英雄」都是有名的,「無名英雄」是騙人的,那個「經營咖啡店的年輕女子」要是賣出了第一百萬面時,我們將會提到她的名字的。
這讓我想到了吳叡人教授在「反旺中」運動時的名言:「社運需要傳奇,社運需要英雄,但社運不需要英雄主義。」而「黑手那卡西」樂團的陳柏偉先生則在「青平台」的某場座談會上,斥責這種對英雄或是菁英的需求本身就是反民主的。他語重心長地說:「要好好地真正操作運動內部的直接民主,讓人們負起自己該負的政治責任。搞運動,而不是玩政客那套。」(見陳柏偉〈社運需要英雄嗎?〉發言稿)

我無法更同意陳柏偉的這個說法。但也正因為如此,我無法更反對張鐵志的這種對台灣民主的廉價倒賣。他的寫作,對台灣的反核運動無法提供反思與批評,僅僅是一串過了期的鞭炮。在這一點上,張鐵志君的功力還是差南方大師一大截的,人家可是事先拜帖預賀的,而你是補禮的。

咦,我關心這幹啥!我在意的重點是:如果這樣的一種文字對台灣無益,那對香港就會有益了?在這裡,我是相信科學的,一個沒有營養的假補劑到哪兒都是沒營養的。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我也可能太純潔了,張鐵志先生也許對於他所販賣的內容並無興趣,因為他所販賣的其實是一種音波、一種頻率,一種弦外之音──那台灣長期量產的「反國民黨」感情與心理結構。他把這個快要過期的貨色倒賣給現在正可能有這種需要市場的香港社會。恭喜文字工作者張鐵志先生,你或許找到了你在香港的發言位置了。

但我可沒有因此暗示這個「台灣之音」對香港人面對他們自己的問題時就一定是有幫助的。香港我不懂,那是我未來要虛心學習的對象之一,在此之前,我不打算像張鐵志,或是因此之故,像龍應台一樣,那麼理所當然地,以專家或「過來人」的姿態,對人家建言開方。

去年底,文化部長龍應台曾呼籲「台、港、上海、廣州串連南方聯盟」。那個南方聯盟是否會出現不知道,但某種「南方聯盟」似乎已經初步浮現了,而可能的成員至少有三名:南方朔、張鐵志與龍應台。(2013. 04. 19 《新國際》)

註:
[1] 這是白色恐怖時期,有力者嚇唬人們不要變成共黨同路人的常見名詞。此處暫借。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