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顥中 │ 反骨男孩「塗黑臉」?淺談跨文化交流的的基本問題意識

「反骨男孩Wackyboys的影片,是否涉及歧視?……他們的確缺乏「跨文化交流」的敏感度,但是這距離美國本土語境下的歧視,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台灣當然也有種族歧視的結構,不必多說,太多英語補習班,寧願聘請一開口就有濃厚歐洲口音的白人當英文老師,也不願意聘請母語就是英語的黑人……。然而,當美國黑人社群已經明確釋出訊息,指認出這樣的作品可能聯繫的種族歧視歷史傷痕,填補了原先可能稀缺的知識,這時候如果還繼續堅持作品,才會觸及道德的問題。……〔同時〕美國人也必須反思一件事情:什麼地方的禁忌,才有條件成為一種普世的禁忌,通常反映了全球尺度的不平等問題。」

Read more

郝漢娜|疫情間的跨國記

【編按】作者是一位在上海念書的學生,這學期申請到加州訪學,該文寫於2020年2月22日,基於作者在中國大陸新冠疫情爆發一個餘月的觀察與思考而作,記錄了在中國疫情爆發與措施快速變化下所面對的恐慌、問題與社會團結的可能,以及作者入境美國所經歷的不適乃至歧視,並反思了如何回應疫情下的社會恐懼、政治正確與對立。台灣近期確診案例快速上升,不僅一些政策缺乏法律基礎,民間從搶購物資到標籤化特定人士、乃至網上以防疫為名的各種出征,甚至堅稱「武漢肺炎」或「中國肺炎」者,多半只為了確認他者而已,而非真的在意疾病下人的生活、記憶、問題的追索。與此同時,美國缺乏應對計畫,在貧富不均下多數疑似症狀者無法得到檢測,而川普至今仍使用「中國病毒」、「功夫病毒」的稱呼,漠視當中發酵的種族歧視,而這不正是共構歐美初期認為帶口罩有病、這是亞洲人的病因而對於疫情輕忽嗎?在民間普遍因恐懼而生的排斥與標籤化,當中又交雜了歷史情感因素,而政客又刻意(或惡意)操作話題下,《新國際》希望這篇跨國記,提供相互理解人的具體生存與回應,思索在強調身體距離下連結社會的可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