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明 │ 一九九〇年代後的釣運:兩岸保釣的交流與合流

(本文原載於《人間思想》第一期(2012年夏季號)頁58-75,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一般咸認,1971 年4 月10 日的華府大遊行是保衛釣魚台運動的高峰,在那之後釣運就逐漸消沉,進而分裂為統一運動、革新保台與台灣獨立等不同 的政治勢力與家國想像。在1971年秋天的安娜堡國是會議上,左右分裂大勢抵定後,即令還有部分留美學生在1974年推動保沙運動,海外的保釣大潮的確已成「昨日之怒」,釣魚台問題也在中日雙方同意擱置爭議後而沉寂下來。然而,釣運並沒有就此消聲匿跡。保衛釣魚台的實質目標雖未達成,卻也不算失敗。中台日三方政府後續在釣魚台問題上堅持主權與實質擱置的作法, 使得釣魚台持續成為中台日民族主義的施力點,並最終在1990年以來一連串的事件中形成更大且更直接的衝擊,其意義與影響有待探索。因此,本文嘗 試整理與分析一九九〇年代以降的保釣運動:一方面描述釣運與釣魚台問題在兩岸三地的具體狀況;另一方面試圖對三地不同的反應與作法提出解釋與 分析。最後,面對今年(2011 年)3 月東日本大地震與南海主權爭議浮現的新情勢,本文嘗試從一個「批判區域主義」(critical regionalism) ──而非民族主義的觀點──來思考保釣運動的意義與未來。

Read more

陳美霞|釣魚台教育工作讓保釣種子生根發芽

(本文轉載自《觀察》2020年12月第88期,作者陳美霞教授係釣魚台教育協會理事長、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感謝《觀察》與作者授權)

2011年4月,為紀念保釣運動40周年,1970年代投身及關心保釣運動的一、兩百人在新竹清華大學齊聚一堂,回顧保釣歷史及其意義。當時,老保釣們反思保釣運動的傳承及影響時,顯露些許遺憾與焦慮。例如,林孝信認為相較於五四運動,海外保釣運動因為不在自己的土地上發生,所以貢獻較少;劉源俊說海外保釣運動無法成為台灣的文化運動,因為它沒有根據地;錢永祥也認為保釣運動遭到歷史斷層。

如今保釣運動已邁入50周年之際,我們這一群認同保釣、且認為台灣社會迫切需要汲取保釣歷史及精神的人,持續關注、思索老保釣10年前所憂慮的斷層問題,並願在此提出:唯有讓保釣種子在台灣社會生根發芽,保釣方能傳承與永續發展;我們也進一步主張:在台灣社會推動持久的釣魚台教育,方能讓保釣種子在台灣生根發芽。

Read more

陳讚煌│青春無悔的保釣歲月

【編按】2020年6月,石垣市議會再次提出更名議案,擬將釣魚臺列嶼更名為「登野城尖閣」,釣魚臺教育協會、台灣釣魚臺光復會、中華保釣協會共同發起,台灣十多個團體聚集於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前,抗議石垣市意圖更改釣魚臺列嶼之名稱。然而,台灣的社會似乎遺忘了「保釣運動」的意義。作者為老保釣,從個人的生命經歷簡短記錄下其參與「保釣」的歷程,讓讀者看到保釣運動於左翼與民族上的意義,以及讓讀者一窺左派如何從保釣走向「統運」與如何在美串連的經歷。《新國際》特別感謝作者供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