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對不起,我的「含中量」有點高

「期許我們能夠從這些事件中提取新的期望,像是更警醒(拒絕遺忘)每一個時代的排外邏輯,以找到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來和社會裡、歷史裡、文化裡、現實裡、地理空間裡、世界裡的歧義共處──就像目前整個世界必須聯合起來,找到與陌生病毒的相處之道,才能逐步回到原本生活的步調。而不是自顧自地活在虛假的、隨政客與媒體操弄,因恐懼而搖擺的被害者處境裡。」

(本文為《文化研究》學刊、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舉辦的「新冠肺炎下的兩岸移動」論壇的一系列文章。前兩篇分別為:孫賀︱何以解怨:一個「前陸生」的「後陆生」體悟;以及朱凌毅|無用的兩岸關係。本文原刊於2020年6月18日《文化研究》學刊網頁,感謝《文化研究》學刊與作者武當山授權轉載。)

Read more

朱凌毅|無用的兩岸關係

【編按】即便中國大陸疫情趨緩,「小明」們仍舊比不上其他國家的外籍配偶,至今無法回台。今年年初新冠病毒發生後,在臺求學與工作的陸港澳學生和博士後研究員,以及過年回鄉省親的大陸配偶立即面臨,因為防疫特殊處置而無法返臺、或被迫滯留第三地的窘境。同時,也有在大陸工作的台商和台商因此無法返回工作崗位,甚至在兩岸對奕的緊張態勢中蒙受不必要的指摘。雖然疫情尚未過去,防疫的邊界管制亦未消除,但相關措施已然對他們造成傷害,也讓兩岸關係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尤其4月9日中國大陸教育部宣佈暫停陸生來台升學就學的試點工作,不僅加劇兩岸關係的惡化,更實質地影響了「陸生」的權益,乃至未來兩岸高教的地景。是故,《文化研究》學刊、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舉辦了「新冠肺炎下的兩岸移動」論壇,並希望藉著舉辦一系列的文章,向受到影響的朋友們表示關心和致意,並且展開對「陸生」、「陸配」以及其他兩岸身份的討論。同時,也希望透過不同視角的觀察,思考兩岸移動的未來。本文為該論壇系列文章之一,前一篇為:孫賀︱何以解怨:一個「前陸生」的「後陆生」體悟。本文作者為朱凌毅,現為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研究跨兩岸的移動。本文原刊於2020年6月11日《文化研究》學刊網頁,感謝《文化研究》學刊與作者朱凌毅授權轉載。

Read more

黃子明│「斷路器」無法阻斷的選舉慾望

【編按】新加坡一度是新冠疫情防疫的模範,但隨著移工疫情爆發而破功。本文作者指出了控制疫情如何與政黨大選掛勾,而作為新加坡重要支撐的客工又如何被剝削與在疫情時如何被排除在外,凸顯了新加坡的政治與經濟問題。本文轉載自「Covid 19-跨界南島評論」,感謝授權轉載。作者黃子明為新加坡文化研究者,自由撰稿人,德國文化遺產學博士,主要研究興趣為新加坡文化史以及多元文化社會,著有《優影振天聲:牛車水百年文化歷程》一書。

Read more

吳他│「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對美國疫情的回應

【編按】5月25日,明尼蘇達州的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跪壓7分鐘致死,直接引發該地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騷亂,抗議示威持續升級,已從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蔓延至全美接近20州。示威背後長期有著非裔美國人長期歷史以來面對不正義的憤怒。四月下旬RAMPANT網站邀請美國反種族主義運動者,共同參與一場關於疫情下「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圓桌討論,分析何以少數族裔的生命在新冠疫情之下顯得分外脆弱。由於過去歷史裡的深重壓迫和現今政策上的冷淡漠視,黑人的基本權益在全球性流行病的肆虐之下更為風雨飄搖。因結構性矛盾不得不承擔低薪工作的少數族裔無法承受不工作的損失,也沒有在家遠程工作和實現社會距離的特權;「種族隔離的嚴重程度」和「新冠致死率」之間的正相關十分觸目驚心,作者呼籲重新高揚「種族正義」。值得強調的是,少數族裔運動需要尋求更為廣泛的聯合,通過廣大被殖民者的緊密團結,為了社會中所有脆弱的群體而戰,才能最大限度地喚起政治能量。本文原載於「澎湃思想市場」公眾號,本文及圖片轉載自2020年6月1日保馬。

Read more

張翠容│黑歷史

【編按】Mikkel Bolt Rasmussen〈川普反革命:新自由主義的漫長危機與經濟問題法西斯化〉一文曾深刻地分析川普當選所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種族主義、經濟問題法西斯化如何共謀,既反應資本主義的危機,也指出為何危機帶來的是川普的右翼力量。近日美國一名非裔男子因白人警察過度執法而致死,在美國各地掀起抗議,種族矛盾繼前次Black Lives Matter之後再次爆發,背後是美國少數族裔與非裔族裔面對的歧視問題,包括新冠肺炎疫情中,相對貧窮的非裔社區因為缺乏資源而受到巨大的衝擊。本文同樣地點出此次抗議與新冠肺炎疫情中非裔社群面對的階級不公平與種族不正義,並指出即使黑奴和隔離政策取消了,但其後美國的社會政策仍充滿歧視性,這是美國的「黑歷史」。作者張翠容為知名記者,本文轉自作者臉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小魚 │ 學生看台北車站大廳的公共空間

我是世新大學的小魚。作為學生,我在5月18日看到台鐵永久禁止大廳人們使用的新聞,非常錯愕,因為台北具有指標性的公共空間要消失了。我反對以「秩序」、「觀瞻」這種簡單化對於空間的想像。我也想譴責台鐵,明明昨天人能坐進去,但今天卻維持站立警察肅殺、拒絕的氛圍不讓移工入內休息。

我想在此談一談台北車站大廳作為一個特殊的的公共空間,對於我,對於我這樣的學生族群的意義。

Read more

黃杰│疫情後的國際「新常態」

此次疫情對於國際社會從經濟的根本形態到國際關係的秩序的衝擊影響尤甚,可以說是開啟了一個「新常態」,而現在我們只是看到了這個「新常態」的開始。例如,供給側大斷鏈會否逆轉全球化的進程?各國或機構「忽然」都成為了凱恩斯主義者,以數萬億的救市計劃拯救危機中的資本主義,這會否改變新自由主義的操作方式?還有唯我獨尊(「美國優先」)的國族主義引致單邊主義的崛起,撼動了戰後成立的國際組織,這會否對多邊主義的協商構成挑戰?這些都是當前極為艱難、摸不清前路的一些問題,而疊加起來很有可能對世界的運作方式產生某種根本性的重構,形成一種疫後世界的「新常態」。

Read more

孫賀︱何以解怨:一個「前陸生」的「後陆生」體悟

【編按】今年年初新冠病毒發生後,在臺求學與工作的陸港澳學生和博士後研究員,以及過年回鄉省親的大陸配偶立即面臨,因為防疫特殊處置而無法返臺、或被迫滯留第三地的窘境。同時,也有在大陸工作的台商和台商因此無法返回工作崗位,甚至在兩岸對奕的緊張態勢中蒙受不必要的指摘。雖然疫情尚未過去,防疫的邊界管制亦未消除,但相關措施已然對他們造成傷害,也讓兩岸關係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尤其4月9日中國大陸教育部宣佈暫停陸生來台升學就學的試點工作,不僅加劇兩岸關係的惡化,更實質地影響了「陸生」的權益,乃至未來兩岸高教的地景。是故,《文化研究》學刊、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舉辦了「新冠肺炎下的兩岸移動」論壇,並希望藉著舉辦一系列的文章,向受到影響的朋友們表示關心和致意,並且展開對「陸生」、「陸配」以及其他兩岸身份的討論。同時,我們也希望透過不同視角的觀察,思考兩岸移動的未來。孫賀曾於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就讀。本文原刊於2020年5月16日《文化研究》學刊網頁,感謝《文化研究》學刊與孫賀授權轉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