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政府

鍾喬|《告別——到南方去》的召喚

在2023年,鍾喬受邀前往釜山「空間劇場」進行與切‧格瓦拉有關的讀劇工作坊,並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這次經歷成為《告別:到南方去》的創作契機。該劇將於2024年9月於釜山演出,隨後也將在台北登場,邀請觀眾一起思索南方這一象徵著變革與新生的旅程。本文由鍾喬所撰,講述了這次創作背後的一些概念。

Read more

鍾喬 | 時間中,飄搖的一粒米──記楊儒門

二林,昔日是蔗農對抗日本殖民的土地與生產剝削;現今,2000年以後,轉為資本國際化的WTO傾銷盤剝稻農。在《白米不是炸彈》一書中,獄中的楊儒門曾透過大力聲援她的楊祖珺,邀約李應章在廈門的兒子——李克世先生寫了一篇堪稱傳世的序言。其中一席話如是抄寫,表達對李先生真知灼見的敬意,這句話如下:《二林事件》的領導者李應章也好,《白米炸彈事件》的白米客楊儒門也罷,其共性就是為民請命。

Read more

盧荻 | 普世價值與「普世價值政治」

盧荻老師指出,無論是資產階級的個人自由普世價值,或是更高一層社會主義的普世價值,本身是值得和應該追求的目標。從負面角度看,僅以價值審視和要求現實,進而要依靠世界霸權將之付諸行動那就是普世價值政治,其結果往往與普世價值背道而馳。而社會主義者要有比資產階級普世價值更高的追求,不能停留在對資產階級普世主義簡單的批判。

Read more

龍紹瑞 | 代序:六十五歲感想

今年7月《白色台灣下的紅色記憶》正式出版,並於8月17日在平行空間舉行了新書發佈會。本文為該書的代序,獲作者授權轉載。在本文中,作者回顧了自己六十五歲的人生感想。他提到從兒童時期起,就感到台灣社會的普遍觀念是:對美國崇拜,對中國自卑。在對歷史有進一步認識後,作者了解到中國近代的復興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並實事求是地肯定中國共產黨和農民對民族復興的貢獻。最後,龍紹瑞批判了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並對民進黨的親美媚日政策表示不滿。他相信中國的復興將改變全球格局,並呼籲中國人勇於承擔歷史使命。

Read more

吳舒潔 | 和人民一起思想:陳映真的「認識論斷裂」與1980年代台灣的「民眾」問題 

陳映真在1980年代圍繞「民眾」問題的系統思考,可以視作一場認識論斷裂。以「民眾」這一概念為核心,陳映真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左翼思想話語,從1960年代青年時期的左翼理想主義邁入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從關注第三世界的問題到投身於民眾的文化實踐,陳映真打通文學、科學與政治這三個領域之間的聯繫,構建了一個整體性的歷史分析。

Read more

劉國基 │ 我的50、60年代

【編者按】這篇文章回顧作者在台灣50至60年代的成長經歷。幼兒時期,他在大肚鄉的磺溪書院幼稚園度過,對一位優雅的趙姓女老師印象深刻;小學階段,他在大肚國校永順分校就讀,並回憶了教師們嚴格的教學風格和體罰。同時,他也描述了鄉村生活中的趣事,如聽老人講述山中故事和體驗鄉村的簡單樂趣。進入台中市立第一初級中學後,他開始對學校以外的世界產生興趣,並參與了校刊《青靈》月刊的創辦。文章中還提到台灣在這段期間的政治事件,如228事件和台灣人民自救宣言的發表,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氛圍和作者的成長背景。

Read more
台中大肚溪

劉國基 │ 我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

【編按】這篇文章憶述了劉國基先生在1950年代台中縣大肚鄉永順村的故事。藉著與媽媽的對話,引發起對「故鄉」的思念,進而詳述了台灣鄉村在五十年代的生活點滴。在文章中,有許多反應當時社會狀況的小插曲,比如官員因疏忽而記錯生日、「八七水災」給村莊帶來的巨大影響、還有美援時代供應的奶粉牛奶。這些回憶都反映著那個年代的艱難與溫暖。

作者劉國基出生於1953年,高中時代因主編「台中一中校刊社」結識了大量文友,透過「美國新聞處」及舊書攤瀏覽了大量「禁書」、新聞雜誌,因此結識書友王曉波等人,後因涉案「戴華光案」遭逮捕關押,入獄九年八個月,出獄後即任夏潮聯誼會主任秘書,籌組中國統一聯盟,來年任中國統一聯盟首任祕書長。1992年考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後在《遠見》雜誌任高級編輯,1995年獲金鼎獎最佳雜誌報道獎,1996年考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班 ,獲博士學位後,長居大陸工作,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等職務,近期因健康原因返台。

整篇文章充滿了濃厚的懷舊情懷,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真摯的情感,勾勒出一幅豐富的台灣鄉村生活畫面,值得讀者們一探究竟。

Read more

蔡志杰 │ 我所認識的小蔡

(原刊登於作者臉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小蔡在說陳秀賢與許登源,其實是在說他自己,同時也是在說當下的台灣左翼運動。他人生最後歲月的幾年間,因腦部出血而纏綿病榻,思想雖仍活躍,但卻被禁錮在已然癱瘓的軀體裡;小蔡可謂道成肉身,以自身的境遇體現了台灣左翼運動的處境,也就是風與雲難以交會的困局。

作為一名病人,小蔡的離去,對於他自己與照顧他的家人來說,當是解脫;作為一名風雲人物,小蔡的離去,他所留下的思想與踐行,則是對於我們同行者的點撥。這就是我的老師蔡建仁,這就是我所認識的小蔡。」

Read more

鍾喬 │ 一切皆在時間中

(蔡建仁小蔡老師於11月13日遠行離去,作者鍾喬老師作詩悼念,感謝鍾喬老師提供)

聞蔡建仁兄遠行噩耗;淡淡的悲傷化作血痕,劃過胸坎。不忘蒙面叢林裡每一趟暴雨中的逆行,母親撐起曝著青筋的步伐,孩子與嬰兒在困頓的溫暖中,前行。蒙面者,倒下再站起……,想起墨西哥戰士──查巴達。

Read more

范振國 │ 悼 蔡健仁並序

【序】蔡建仁中風在雲南昆明治療休養時期,有一悉心照顧的看護小王(也有朋友稱呼小紅)。她是河南南陽人,受的教育不多,文化不高,尋常的農村婦女。2000年左右,夫妻到廈門打工謀生,生活一度陷入極窘困的苦境,是「蔡教授慷慨無私的援助,才讓我們一家得以平安的生活下去」,小王說。我們和小王是2018年,小蔡約我們去褔建三明參加「林業博覽會」是結識的,小蔡中風時,我與妻去雲南探視,又一起生活了幾天。她和妻很投緣,經常透過微信互相問安,閒話家常。昨(2023/11/14),小王和妻通話,訴說了對「蔡教授離世的不捨與傷痛。他一生都沒吃好穿好,總是為別人想……」,語未竟,泣不成聲……

因感再賦悼亡一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