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琦 │《悲情城市》:對準了大時代中的一個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關於《悲情城市》大概早有成篇累牘的分析,我只是說一些粗淺的觀察和感受。這次片商包裝成「身為台灣人一生必看的電影」重新上映,結果引發一些錯誤期待,許多人或許希望看到一個強化台灣人身分認同的片,殊不知它帶來的是綿長的、有待咀嚼消化的省思。但對我而言,某個意義上,這個宣傳語又是正確的,這部片確實是屬於台灣人的──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的史詩,而且遠遠超越了其他同類型的史詩電影。

圖片來源:Wikipedia悲情城市劇照

Read more

鍾喬│面對壓殺的歷史:從《范天寒》到《戲中壁》

【編按】本文通過尋溯鐘喬老師排演《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與《戲中壁》兩部戲劇的創作理路,傳達對民眾的、第三世界的劇場實踐的思考。其中,《范天寒》勾連五十年代白色恐怖的政治受難與八十年代工人運動,以底層客家人民在舞台上的身體在場,將其政治訴求從紛擾的歷史長河中打撈出來;超越西方現代理論中盛行的「族群」、「人權」視野,站在苦於「冷戰/戒嚴」體制的東亞第三世界立場,展現台灣客家人生命的尊嚴,以及在此基礎上生髮出對工運、農運的關切。《戲中壁〉》則以時空交織的形式,在當下回望「二二八」時期上演的《壁》一戲,呈現台灣兩個世代戲劇創作者的「靈魂交流」;著重探討戲劇「美學性」與「民眾性」的平衡關係,作為一種激進美學的藝術形式,戲劇如何與民眾共創全新的生產關係,從而導向改造社會的文化行動。感謝作者鍾喬老師供稿。

Read more

許仁豪│革命詩人破壁而來《戲中壁》

「《戲中壁》改編自鍾喬自己寫於1995年的同名小說。演出《戲中壁》卻不以寫實方式說書,演員時而扮演時而面對觀眾陳述,反覆出入腳色與時代,頻繁進出情節與現場,在營造時代氛圍的寫實基調下,又一再讓觀眾無法入戲。……《戲中壁》基本上保留了宋非我台語廣播劇《土地公遊台灣》的史實,此劇針砭終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民不聊生社會現象,說明了左翼劇人從反日殖政府到反新威權政府,一貫批判國家機器暴力的安那其(anarchy)精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