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omi Klein │《夢想集中營》揭示對暴行(包括加薩)視而不見的危險後果

    ……《夢想集中營》的獲獎則發生在一個截然不同的情境。納粹暴行的教訓究竟該是什麼?相關辯論此刻正激烈展開:猶太大屠殺應該排他性被視為純粹是猶太人的災難?還是該被視為是更普世的教訓、因此所有被鎖定要被消滅的族群都同等重要?猶太大屠殺是歐洲歷史獨一無二的一次斷裂?還是是重溫過往技術、邏輯、錯誤種族理論的殖民主義種族滅絕的回歸?所謂的「永不再犯」(Never Again)是對所有人都適用?還是只有對猶太人不可以再犯?並且因此以色列這個國家碰不得?

    這些有關普世主義、專屬創傷、例外主義以及可比較性的論戰,也正是南非向國際法院(ICJ)控告以色列種族滅絕的里程碑案件最關鍵的核心,而這些論戰此刻也出現在世界各地的猶太社區、教堂及家庭。在那精彩刺激的一分鐘裡,在自我審查彌漫到令人窒息的此刻,葛雷澤則無所畏懼地對上述每一個問題都踩穩了明確的立場。……

    譯自:The Zone of Interest is about the danger of ignoring atrocities – including in Gaza
    翻譯:孫訥,校對:盧倩儀

  • 控訴屠殺,抵制以色列!國際聯合行動在台北

    控訴屠殺,抵制以色列!

    國際聯合行動在台北

    時間:2024年4月16日(星期二),早上10點

    地點:立法院大門口(台北市中山南路一號)

  • 馬克.費雪(Mark Fisher) │ 《資本主義寫實主義》書摘

    「資本在怎樣分化勞動力上花了很大心思;而我們到現在都還沒有充分思考如何應對以下問題:在後福特主義狀況下,可以用什麼戰略來對抗資本;可以引入什麼新語言來應對那些狀況等。就資本主義對「新」的挪用提出異議很重要,但我們不可能透過適應我們所處的狀況來奪回「新」。就適應而言,我們已經做得太好了;「成功適應」正是管理主義善用的經典策略。」

    (本文譯者王立秋,轉載自海螺社區,內容出自《資本主義寫實主義-私人情緒與時代症候》一書,2024年3月出版,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王智明丨「歷史的歸還」 ──亞際視野與去冷戰想像

【編按】「面對冷戰的分斷體系,東亞國家的歷史任務為何?民族想像的限制何在?作為立足東亞、胸懷世界的知識工作者,我們如何突破外部限制與內部矛盾,走向以民權為核心的未來?同時,若是當代社會對文學論戰的記憶與遺忘反映了權力與政治的操弄,我們應當如何理解與承擔「歷史歸還」的責任與挑戰?」《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一書嘗試從文學論戰的思想討論,思索上述的問題,而本文作為導讀,指出了戰後東亞各地的文學論戰,表達衝突與矛盾的方式與論述語彙雖各異,但問題意識卻類近,其效應跨越的時間與地理,大都表達了民眾主體追求獨立與自主的意願以及以文藝應對現實的勇氣。其間我們不僅該看到記憶的迂迴與纏繞,也該直視政治的作用與企圖,在閱讀與重讀的反覆嘗試中,同時尋找感性的相遇與理性的交鋒。本文轉載自謂無名,感謝謂無名和王智明老師授權轉載,圖片取自網路。

Read more

盧荻│再談資本主義信念與世界發展

【編按】盧荻老師的〈再談資本主義信念與世界發展〉一文中認為,在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的全球化年代中,不僅後進國家與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趨於分化,發達國家群體內部同樣也趨於分化。後者意味著,後進國家即使模仿發達國家的製度模式進行改革,其發展前景也仍不容樂觀。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年代,美國的資本結合國家權力在國際舞台上構造了空前強大的霸權地位,以此攫取全世界的經濟剩餘,是以導致全世界的經濟增長放緩、發展失落,也因此引發了世界範圍的對霸權的抵抗。本文轉載自2023-03-28保馬,原文載於《明報》2023年3月24日。

Read more

鈴木將久丨【後冷戰時代日本的思想課題】公民社會的批判與重構

這幾年,日本民間社會廣泛地流行簡單的民族主義思潮。它完全基於冷戰時代的思維,就是忘卻歷史、忽略鄰邦關係的基礎上,感情用事地處理問題。從學術的觀點批判這種民族主義思潮非常容易,但從學術界的立場有效觸動他們的情感卻很艱難。於是,後冷戰日本的學術思想界承擔著雙重任務:一方面他們要更加真實地研究曾經被忘卻了的日本歷史,同時通過歷史研究也要參與現實問題。毫無疑問,更重要、更艱難的是現實問題。日本學術思想界為了尋找有效影響日本人民的感情思維的途徑,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思路。日本知識分子正在走著也許沒有終點,但必須走下去的道路。

(本文轉載自謂無名微信公眾號,原文收於賀照田編《學術思想評論》第12輯(未出版)。感謝作者及刊物授權轉載。首頁圖片為「要求提高工資的日本勞動者們」,《國家地理》1946年6月號,圖片源於網絡。)

Read more

蘇哲安│反戰、反侵略與反債

(作者為里昂第三大學教授,感謝授權轉載,圖片取自作者臉書)

以戰爭實現轉型一事乃為債務帝國脫險自保唯一的選項。這是多麼虛無的事情,也是完全超出「台灣」範圍的趨勢。在如此殘酷的格局中,台灣無論「中立反戰」或「備戰反侵略」的各種立場,其實都包含著些許鄉愿抵賴的成分。畢竟,美國寡頭政權打的是自身的保衛戰,不是台灣的保衛戰。

正因此,或者說,在理論上正因此,想要整合「反戰」與「反侵略」兩種似乎是對立、甚至敵對的立場,其實並不是不可能。前提在於轉型的掌握,以及在此基礎之上集思廣益討論出可行的對策與配套論述。

Read more

王顥中 │ 統派獨派都無法置身事外,反戰必然是跨越統獨的

//如果統派獨派當中都存在「反戰派」,接著就要問,這兩群人能對話嗎?能交流嗎?能合作嗎?能稍稍挪動自身的民族主義本位嗎?呂秀蓮的記者會上可以出現和統派的聲音嗎?統派的抗議隊伍中又有沒有可能包容一幅可能是綠色也可能是彩虹色的台灣旗幟?如果以上的問題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這將不僅是反戰運動的出路,也會是反戰思想的出路。我們所面臨的現實是,假使兩岸發生戰爭,無論你統派獨派都無法置身事外,反戰必然是跨越統獨的。

此刻的我們仍然活在死結當中,郭力昕、馮建三等學者所發起的反戰連署,是今年我看過繼《霍格華茲的傳承》之後,第二個都還沒正式發表就遭到公開抵制的文本。

不過,《霍格華茲的傳承》在正式推出後非常暢銷。我希望這份連署也是。//

(標題為新國際所加,本文轉貼自王顥中臉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arlos Latuff – http://latuff2.deviantart.com/art/War-2-27832944,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9509068)

Read more

大江健三郎|始自於絕望的希望

//我已經是個老人,在思考未來的時候,對於也許不久的將來會離開人世的自己本身,我並不做什麼考慮,心裡想的更多的是生活在將來的年輕人、他們的那個時代、他們的那個世界。我因此而深深憂慮。 

我想到,自己在戰後那些年曾經被給予希望,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與因日本人而遭受戰爭殘害的亞洲、特別是中國人民真正和解,而現實能夠告訴我們未來會是那樣嗎? 我懷疑。在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那天晚上,與我有著同樣憂慮的知識界人士向大家講述的南原繁對未來的那個期望,今天正當年的日本人是否都懂得呢? 如果現在的日本人沒有那樣的祈盼,將來的日本人又怎能把握好自己的思想和生存呢?//

(本文原載於2006年09月11日《人民網》)

Read more

劉健芝|福島核災十二週年:攜手並肩伸張生態與社會正義

(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感謝作者劉健芝老師授權轉載。作者劉健芝老師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及發展中心生態文化部主任,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兼任副教授,全球大學創始成員,全球和平婦女協會理事,世界社會論壇國際委員會成員。編著書籍十多部,文章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多年來,我嘗試與同學一起梳理現代主義、「科學至上」的暴力歷史,勾連形形式式的社會不公和生態不義,拒絕站在主流精英的角度來看世界,而是有意識地關懷邊緣社群的存活條件,聆聽其文化哲理。僵化的教育體系、勢利的主流文化,在我們的無意識中製造冷漠、犬儒、恐懼,我們要嘗試容讓自己暴露於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把握各種機遇使之撼動習慣的固執,衝開制約的樊籠。「感情用事」不是羞恥的,反之,情感的衝擊,觸動倫理關懷,突破所謂「理性」的框框,不僅可以帶來對事物更為深刻的認知,也讓我們開拓各種可能性,以培育感知、思辨、自主、行動的能力,迎接開放的生命歷程。

Read more

張智琦 │《悲情城市》:對準了大時代中的一個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關於《悲情城市》大概早有成篇累牘的分析,我只是說一些粗淺的觀察和感受。這次片商包裝成「身為台灣人一生必看的電影」重新上映,結果引發一些錯誤期待,許多人或許希望看到一個強化台灣人身分認同的片,殊不知它帶來的是綿長的、有待咀嚼消化的省思。但對我而言,某個意義上,這個宣傳語又是正確的,這部片確實是屬於台灣人的──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的史詩,而且遠遠超越了其他同類型的史詩電影。

圖片來源:Wikipedia悲情城市劇照

Read more

馮象│我是阿爾法:論人機倫理

【編按】ChatGPT最近引發許多的討論,特別是ChatGPT擁有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自然語言處理能力,能夠根據要求進行聊天、撰寫論文、創作詩歌,甚至可以生成遊戲劇本、編寫程序代碼等。但也引發不少擔心,包括是否取代創作的工作,乃至校園研究報告抄襲作弊的倫理問題等等。本文作者馮像先生指出,人工智能未來會在眾多領域發揮出顛覆行業的作用,同時也會帶來前所未有的危機,失業浪潮或將席捲百業。但他也指出,危機的根本並不在於機器智能的強弱,而是充斥著私利、慾望和價值訴求,所以解決問題的核心,最終指向了社會經濟制度的全盤改造。固然,新的生產工具能夠帶來生產力的變化,進而改變生產關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以分工為基礎的剝削制度會自然而然地消失。或許,人工智能的發展把人類推向歷史的十字路口,把自我解放的歷史任務再次擺在了勞動者面前。本文節選自馮象老師著作《我是阿爾法:論法和人工智能》,轉載自公眾號「活字文化」,本文轉載自2023年2月11日保馬公眾號。

Read more

【論壇影像】台灣海峽將發生戰爭?WILL THERE BE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

將近一年以來,美國主導北約在烏克蘭進行代理人戰爭,與此同時,美國與其同夥也讓台灣與東亞籠罩在戰爭危機的陰影之中。一方面,西方媒體以「中國威脅論」的論調散佈反中情緒,另一方面美國、英國、北約夥同日本、南韓直接干預兩岸事務。西方媒體和許多政客喜歡將兩岸關係類比為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但是無論是歷史上、政治上,兩岸關係與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係都是截然不同的。中國人與台灣人,以及亞洲的人民,都正在抵抗在東亞發生另一個代理人戰爭。這次論壇就台灣海峽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北約的全球角色、西方經濟衰退與不斷攀升的軍國主義等等問題,展開對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