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全球未來的議題

水:全球未來的議題
■弗朗索瓦.波雷(Franois Polet)

(2009.8.14《新國際》)

過去幾年,水資源危機的警示性報告越來越多。人人都同意要考慮水的問題——水的保護、開採和迴圈,水的管理應該提升到全球的層面。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在逐漸加強,但是,這些關注,卻被新的世界管理者有系統利用。國際組織的領袖和大型跨國水務公司的老闆,一致協調行動,試圖強制推行一種新的全球共識,這將形成無法估量的影響。據他們聲稱,在合理管理水資源的情況下,水不應該被看作是公共義務下的普遍權利,反而應被看作是商品,符合供需規律。然則,在此同時,全世界有關水問題的抗爭活動此起彼落。

水是21世紀的「藍金」

大約30年前,人們認為水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禮物,是可以無限利用的、永不枯竭的自然資源。水和石油的狀況剛好相反,我們可以隨意使用水,就像空氣一樣。然而,全球性的缺水現象現在日益嚴重,人們不得不睜開眼睛,重新審視水資源,水是21世紀的「藍金」。水,一度被決策者認為是無關緊要的議題,過去幾年卻立刻成了國際會議、聯合國報告和各種論壇的重要主題。如今,迫在眉睫的全球嚴重水資源危機成了政府和科學界無可爭議的挑戰。

讓我們回顧一下水是如何成為世界性問題、並引起全球廣泛關注的。1977年,第一屆聯合國水資源大會在阿根廷馬塔布拉塔(Mar del Plata)召開。《馬塔布拉塔行動計畫》建議各國政府開發國家計畫和項目,為社區提供水和衛生設施,並在社會經濟發展計畫中按階段完成,對於那些缺水的地區給與高度關注。這次會議以後,從1981年到1990年,聯合國開展「國際飲用水供應和衛生10年計畫」。然而,到了1990年代,水的問題才真正作為全球性的重要問題被列入世界政治議程。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簽署的《聯合國環境和發展會議聲明》,發布「承認地球一體與互為依存的特質」,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奉為神明,並且提高環保意識,使環保已經成為各國和國際的重要議題。1992年1月,為里約會議做準備的籌備會——都柏林水資源和環境會議期間,5百名專家聯合發出警告,他們一致認為,淡水的缺乏和過量使用越來越威脅到生態的合理性和可持續發展。除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受影響外,人類的健康、福利、食品安全和工業化都受到了威脅。

水是區域矛盾與衝突的來源

由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牽頭的大型國際機構「承認」,無限制利用水資源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後果。之後,相關專家和政府召開多次以水為主題的會議,而報告和研究也如雨後春筍。水資源的地理戰略價值重新得到認識:水是區域矛盾與衝突的來源,例如在中東,對水利設施和水資源(約旦、利塔尼河和戈蘭水塔)的控制,決定著以色列及其阿拉伯鄰國的關係是戰爭還是和平。

作為對1994年在荷蘭諾德惠克(Noordwijk)召開的「飲用水和環境衛生總理內閣會議」決策的回應,並在世界銀行的支持下,「世界水資源委員會」於1996年成立。該組織的目標是提高各個決策階層對嚴峻的水資源問題的意識,包括從最高權力機構到普通民眾,「並在保護環境、促進社會發展和性別平等的基礎上,為決策機關提供建議和諮詢,以制定全面的政策和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的戰略發展目標」。通過組織世界水資源論壇:1997年於摩洛哥瑪拉喀什(Marrakech),2000年於荷蘭海牙(Hague)。每一屆論壇都匯集了幾千名專家、政府和企業代表、非政府組織成員。很快,「世界水資源委員會」取得了無可爭議的領導地位,它提出「世界水源願景」,倡議公識來面對緊迫的水資源問題,探討可實行的解決方案。

過去10年有一系列的宣言、官方的解決辦法和行動計畫,推動水資源問題列入「千年最重要的議題」,然而,「水資源危機」的基本狀況卻沒有得到改善。聯合國環境計畫最新的全球環境報告《全球環境概覽2000》表明,全球20%的人口面臨飲用水缺乏的危機,50%的人只能使用未經處理的水。從全球來看,水污染影響12億人的健康,每年造成1千5百萬5歲以下的兒童死亡。世界3分之1的人口生活在水源缺乏的國家——這意味他們需要用上超過10%可更新的淡水。

迎合私人利益的危機管理

科學界認為,以下3個因素加劇了水資源的危機:

一、需求增加。從20世紀初以來,全球對水資源的需求增長6倍。這主要是因為人口的增長和人均耗水量的增加。70%的水被用作農田灌溉,20%用於工業,只有10%用於家庭日常生活。

二、地下水的污染。這首先要歸咎於發展中國家的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大部分的工業和家用廢物被直接傾倒在河流裡。另一個原因是南北半球,密集型農業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
三、資源浪費。據聯合國統計,有一半用管道輸送的飲用水,由於管道洩漏,都流失了。同時灌溉方法也不注重效率,浪費的灌溉水可以達到50%。

以上複雜的原因對我們的發展模式提出了根本的質疑。當前,我們的發展模式是極度生產主義(ultra-productivist),而且只著重短期效益。然而,上述的連串會議達成共識:對水進行有效率的投資、生產、管理和分配;水必須被視為商品。1992年都柏林會議上已經提出這種觀點——第四和最後一條原則規定「水擁有多種用途,具有經濟價值,應該被視為商品」。在後續的會議中,這個規定變得更加精確並被納入立法。聲明假設「免費的」甚至是「公有的」水的觀念,造成今天世界水資源危機,因其導致「以環境為代價的浪費和開採」。

這派思想的理論家溫片尼(J. Wimpenny)認為,面對水資源問題的挑戰,以水資源作為經濟資源來管理,毋庸置疑帶來好處。這樣迫使消費者將水視為稀缺商品,既限制對水的需求又減少浪費的風險。

不但增加水資源投資的利潤率,而且鼓勵私人投資(目前「只有」10%的財政預算是和水分配有關的),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地區,私人投資改善這種狀況。與僵化的公營行動相比,運用市場規律「必然」是高效和公平的解決辦法。最終,這種管理辦法會消除經濟不平衡,例如過量的公眾投資計畫,並促進非競爭用戶部門的發展。

新自由主義佔據霸權地位

從邏輯、經驗和道德上反對這種經濟至上的做法的不乏其人。像許多人一樣,黎卡多‧佩特雷拉充分論證了,浪費的主要途徑和由此造成的低效——過量開採、工業污染,缺乏長期、整體和全球的計畫,只會在邊際上造成的價格上漲,而驅使價格上升的主因正正是由於經濟和金融利益的。在那些水分配服務私有化的城鎮,水的價格大大上漲,成為貧困家庭的嚴重負擔,不得不拿開銷預算的十分之一買水。但是這對真正的水源污染幾乎沒有作用。此外,作為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水不能像其它商品那樣可買賣與交換的。相反,必須承認,用水是全人類基本的和不可剝奪的權利。社會必須想辦法投資、管理和利用水源,確保不間斷的供應給所有社會成員。

一切都表明這種簡化的解決方案繞過了所有現實的環境、社會和政治問題,我們怎樣解釋建基於這簡化方案的話語呢?答案很簡單:全世界的水消費和水處理費用每年高達3千億美元(即世界總收入的1%),在商業界看來,水是無價之寶、是尚未開發的利潤。換言之,國際機構的官方解決方案與大型水務公司達成共識,這些方案也符合大公司利益。這種做法,正是這些利益代表的特色。私人的跨國企業用這種方式轉移針對它們的批評(這裡是關注環境的組織),並且利用來自肥。

在宣導集體需求(教育、健康、保險,現在加上水)的國際機構中,新自由主義的理念佔據了霸權統治地位。像世界銀行這類國際機構的官員和技術人員,對市場力量具有不可撼動的信心。這也是國際組織和商業界的關係越來越複雜的結果,是利益遊說的例子,堪稱混淆公眾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實例,說明了兩國際組織和工商業界漸漸統一,情況使人憂慮。

把全人類的水資源明碼標價

著名的世界水務委員會的取向和角色,說明了這種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在水務政治中有絕對影響力的智囊團似乎只有一個口號,引用其現任主席伊斯邁爾‧薩拉格爾丁(Ismal Serageldin,世界銀行前任副主席)的話:「從目前來看,給私人企業提供機會,建立高效率的管理體制,是窮人支付最低成本獲得服務的最佳方式。」委員會委任被認為是無個人利益關係的人士成立組委會,如傑羅姆‧莫諾(Jrme Monod,法國蘇伊士里昂水務公司Suez Lyonnaise des Eaux前任主席)、莫里斯‧斯特朗(Maurice Strong,可持續發展商業委員)和麥克納馬拉(Robert S. McNamara,世界銀行前任主席)。組委會負責描繪世界水務藍圖,制訂海牙世界水務論壇的議案,幾十名部長出席此次論壇,大部分部長真正提議的「關鍵行動」,是「把全人類得到的水務服務明碼標價」。

這次論壇所用的術語,和非政府組織傳統上使用的修辭非常類似。從兒童的鉛筆圖畫、多次提及性別問題,到社區培力和農業改革等,都實際上有助於跨國集團的擴張,在全世界的水務服務領域鞏固其勢力,為它們雄心勃勃的計畫塗上美好的外貌。國際水務公司微妙地維護著社會、環境和私人利益三合為一的表像。蘇伊士總裁熱切爾‧梅斯特雷(Grard Mestrallet)毫不猶豫地捍衛水的普遍使用權,訴諸輿論時,簡直就像一個「綠色和平」的鬥士,呼籲:「大家都有水喝,快!」

在南方國家的大城市推行水私有化的過程中,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惡劣社會影響,激發了民眾反抗大財團的決心。他們堅持認為,使用水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公眾責任。針對這個問題,他們展開了形式多樣的運動——包括了從公民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民眾運動等),到和政府代表(不同意市場教條的代表)、獨立的研究人員集會。

使用水是基本公民權

佩特雷拉的「水宣言」肯定是最著名、最成功的公民提案之一。他的出發點是,水是重要的世界共同財產,水務政策的主要宗旨應該是:

一、每個人都能享用水,這是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是不可分割的個人和集體利益;二、用愛惜的、可持續的和整體的方法管理水務。之所以要愛惜,是因為全球的貧困人口(30億)也應該使用水,由水引起的一切爭端都應該停止。可持續的目的是減少浪費,確保人口超過1百萬的650個城鎮有飲水淨化系統。宣言的行動計畫是設立兩個網路系統,在公民社會協作的基礎上建立的全球「水和人類」和「水是全球共同財產議會」。

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社團捍衛人權、社會和其它權利的鬥爭,在國際上互相協調,並增加他們的公開行動,增強行動的壓力,特別是在召開關於水的世界大會期間。世界水務論壇在海牙召開期間,菲律賓社會活動家公開譴責馬尼拉的水價和水質,管理馬尼拉水務的公司是法國蘇伊士里昂水務集團(Lyonnaise des Eaux group)。其它的組織也借此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他們的觀眾是被挑選出來、贊成水務管理私有化的利益的人,所以這些抗議的作用微乎其微。

在巴西阿雷格里港召開的兩次世界社會論壇上,開展了更加激烈的辯論。從而激起了一場在公民監察組織、社會運動、非政府環保組織和研究人員之間,就水務管理問題開展的嚴肅的民主辯論。辯論的主題圍繞水源管理的核心問題,主導水的使用權的原則和價值觀。這些討論促進了國際共同策略的制訂,達到了某些特定的目標,例如在社會運動、遊行示威、水議會等方面。

1999年,玻利維亞科恰班巴(Cochabamba)的水服務私有化,引發了大規模的民眾遊行。國家權力機關和美國跨國公司巴哈特爾(Bechtel)簽署的具有爭議的合同,大大提高水的價格(提高了400%),而且沒有保證農村和原住民社區的水源。這些遊行和「象徵性的接管城鎮」決不是偶發事件,均由「捍衛水和生命」組織發起,此組織乃特意為水務問題設立的,在城鎮和農村地區組織民眾參與活動。這些民眾運動預示政府機構、國際水務公司,和把水定義為商品而非權利的集團之間的衝突。各種預示表明,新的社會衝突會在接下來幾年普及與激化。

在更加制度化的層面上,2000年6月7日至9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以水為主題的歐洲議會峰會期間,7個最窮國家(P7)的政治代表和社會活動家通過共同宣言,堅決拒絕海牙世界水務論壇上通過的提案,因為該方案「違反水作為基本權利的原則」。他們把水看作是重要的需求,而不是國際私有水務公司的那一套邏輯。7個最窮國的宣言特別提倡「使用水是基本公民權」,必須根據公眾、民主、社區的原則,掌控水的管理和非集權化,鞏固南北合作及促進尋求替代私有化的另類方案。

(作者為社會學家,於比利時新魯汶大學「三大陸研究中心」擔任教職和編務)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