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光錫《思想的分斷》推薦序

延光錫《思想的分斷》推薦序

◎陳信行

 

【編按】無論是台灣的內政,還是像是美中貿易、日韓問題、香港反送中等政治問題,各方論點沸沸揚揚,對於生活在亞洲的左翼或馬克思主義者來說,還能從什麼角度與方式,尋求貼近自身發展軌跡的批判資源?或許,重要的參考資源之一便是從過去的歷史經驗與思想中探索。目前於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延光錫先生,在其今年出版的著作《思想的分斷:陳映真與朴玄埰》中,嘗試有系統地分析與對照同在冷戰一方的台灣與南韓的左翼重要思想家──陳映真與朴玄埰───並從中尋求思想的資源與連帶。本文為世新大學社發所陳信行教授為該書所撰寫的序,點出了當下時刻,閱讀此書可能帶來的意義,在此感謝陳信行老師提供。作者延光錫也將與陳信行、王墨林兩位老師,於2019年8月10日(六)晚上七點至十點,於永和流民棧舉辦「想‧想看《思想的分斷:陳映真與朴玄埰》」討論,歡迎參加。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在過去二十餘年間,我有許多機會和南韓的眾多師友、學生、社運工作者交流乃至進一步共事,光錫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這些經驗給我更豐富的材料來思考台灣與南韓這兩個在過去其十年的當代史中型同實異的社會中,人們試圖理解現實、並進而改造現實的種種雄心與挫折。

《思想的分斷》是第一本有系統地嘗試分析、比較台韓左翼經驗的著作。光錫用來討論的雖然是兩位具體的「形同實異」的運動中的知識份子:陳映真與朴玄埰,一位逼自己學習政治經濟學分析的台灣文學家、和一位掛心著想寫小說的南韓經濟學家。但是,他的分析容許我們以這兩位人物為切入點,不僅僅理解他們的世代與時代,更能夠進一步思索更抽象一點的大問題:改造社會的知識與行動之間存在著什麼關係?應該是什麼關係?

19世紀末進入東亞文化圈的西方知識體系,把試圖理解人與社會的知識工作分為看似截然不同的兩種:歷史、文學與其他藝術創作在一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社會分析在另一邊,而不像傳統「文人」基本上既作詩詞書畫、又寫治國方略、還會讀史修史。在現代大學裡,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多半如理工醫農學院一樣,分成了一個個不同的科系、專長、「領域」。「領域」這個說法尤其耐人尋味:原本是個指涉房地產所有權的詞彙,當代學界人士以之來稱呼知識的型態、課題與方法,卻彷彿再自然不過。

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至少到了20世紀,的確也幾乎無可逆轉地成了兩種探究世界的途徑。對照陳映真所身處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與朴玄埰所參與的韓國社會性質論戰,這兩個時代與歷史脈絡相似的知識事件,可以看得出兩者的關鍵差異:

文藝垂直地繼承歷史所給予我們這個特定時空中的人們共享的感情結構來說故事,有影響力的作品也會成為後人所承繼的感情結構的一部份。因此,鄉土文學論戰核心的追問的是「誰的歷史?誰的感情?」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還是庶民百姓的歷史?而社會科學試圖捕捉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常以橫向比較作為方法,因此社會性質論戰追問的是「南韓是不是個第三世界新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文學,尤其是小說與戲劇,談問題的工具是人物角色與情節。好的文學裡的人物固然可以有典型性、但絕不能平板,往往必須身負各種集體與個人的歷史所帶來的矛盾糾結的情感。

社會科學的工具是概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社會性質」、「依賴」等等理論概念或許歷史上是在研究19世紀的英國、20世紀中期的巴西或埃及等不同時空中的事物而發展出來,但必須對於理解另一個時空中的事物有用。從而社會科學理論工作者總是必須爭論哪些歷史特定性是可以在抽象過程中擱置、哪些又是不能忽略的。若不能擱置19世紀的英國社會與20世紀的南韓社會的種種具體差異,我們就不可能用「資本主義」作為一個分析概念了。

從知識的性質來看,一位習於打造生動而矛盾的立體人物來反應現實的文藝工作者,和一位習於操作抽象而力求準確捕捉現實的概念工具的社會科學工作者,互相羨慕彼此的工作,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更重要的或許是這種對自己的不足的認識所反映出的,二十世紀中期左翼知識份子的自我期許,這也同時是那個時代的左翼運動對自己的要求。

投身運動中的左派沒有那種奢侈的餘地,來強分文藝與社會科學、垂直繼承與橫向比較。現實永遠在對反抗者毫不留情的追問:你想要動員的「我們」是誰?「我們」在乎什麼?「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是什麼?值得「我們」追求的道路往何處去?中間有哪些曲折是必要的?哪些則是背叛理想?感性與理性、歷史與理論,在反抗運動中是既矛盾又合一的。忽略了其中任何一個面向,運動就會失敗:或許是韓戰或台灣白色恐怖中那種大量血腥犧牲的失敗,也可以是理想主義者紛紛去當官發財、群眾們變得絕望犬儒的那種失敗。

在20世紀中後期分別在南韓與台灣成長、思索、奮鬥的朴玄埰與陳映真繼承的運動是在之前全球各地反資本主義、反帝國主義鬥爭中發展出來的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核心的民族解放運動。1960、70年代或許是這個運動的全球性最高潮──1960年南韓四月革命推翻李承晚政權、日本百萬人上街頭反對日每安保協定;1968年越南戰場上新年攻勢重挫了美軍的士氣、全美國各地反戰聲音日益高漲,法國、墨西哥、日本,似乎到處都有反資反帝的學生運動在大規模抗議;而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看似正在把1917年在俄國開始的共產主義革命進行到底、推向一個人人平等的新社會。朴陳二人固然當時都身處嚴酷冷竣的獨裁政府壓制下,但是可以想像他們與同代反抗者的思想與情感火焰是如何在「黎明將屆」的情境中熾熱燃燒。

那種熱切相信新世界即將到來的火焰是何時被澆熄,對於不同社會不同個人或許都有差異。確定的是:到了1990年代初、中期,還相信革命的知識份子可以與勞苦大眾結合、組織一個先鋒黨、畫出一條正確路線、通過民族解放與社會主義革命走向世界大同,這樣的人已經越來越少、越常被人視為食古不化。台灣與南韓也就是在那段時間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政治民主化。進入後冷戰時代、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面又繼續被冷戰格局籠罩著的台、韓兩個社會中反抗既存秩序的人們面對的是與20世紀社會主義與民族解放運動所面對的非常不同的情境。兩地一代代的年輕人中都有人不放棄挑戰現存的權威與秩序──在2014年台灣的「太陽花」抗爭之後,南韓的2016─2017年12次浩大的燭光示威把保守派政府趕下台,並間接促進了2018年開始的兩韓和平進程。

在從「太陽花」到燭光示威的這些年間,我看到台韓兩地的抗爭青年非常類似的精神面貌與社會處境:不同於陳映真與朴玄埰所見證的經濟高速增長年代,21世紀初期的南韓與台灣年輕人面對的經濟前景是幾近絕望的。各行各業絕大多數工作職位低新又無保障。沒關係沒背景的,就幾乎注定一輩子辛苦。「社會不公平」無須太多政治經濟理論與分析、幾乎伸出手就摸得到。抗議者依循的是民主化過程中逐漸成為大家共享的價值觀與感情:公平、正義、民主、人權、尊嚴……。很多人知道這些理想受到威脅,也願意站出來以行動捍衛這些價值。但是,朴玄埰與陳映真那代人如此認真辯論的社會形態分析以及理論分析所應該能指導的路線與口號,在我們這個時代嚴重地蕭條貧瘠,完全無法負擔抗爭者的行動熱情,以致於大量對自己真誠的青年行動者一面頑強組織著抗爭、一面哀嘆著「運動傷害」。至於什麼是「運動傷害」?除了跟挫折有關之外這點是確定的之外,這個說法的方方面面都曖昧得難以穿透,自然也難以討論有什麼解決之道。這也不僅是台、韓兩地的特色,同時代的歐洲、南北美洲、乃至鄰近的香港,都有類似的現象。

在這樣的歷史脈絡回頭看陳映真與朴玄埰,像他們那樣的那一代各國左翼運動者固然為理想付出了鮮血的代價,但是至少在他們年輕時、決定步入運動的那個時刻,什麼理想值得為之犧牲性命?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清晰得讓我們後代艷羨。但是他們在工作生涯的晚期,也紛紛見證了我們這個尷尬的年代的到來。

光錫的《思想的分斷》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課題拉起了一個十字座標形的連結:橫向比較兩個歷史人物與他們的學思、實踐與時代,縱向地聯繫他們曾經走過、而我們現在繼承下來的歷史。我想,光錫與朴、陳二人一樣,花了這麼多力氣去探究台韓兩地這段錯綜複雜的思想與社會、政治歷史,並不是要思古之幽情,而是希望他們的經歷能夠有助於思索、理解當下我們所面對的課題。

 


講座資訊:

《思想的分斷:陳映真與朴玄埰》
搭台者:延光錫
與談人:陳信行、王墨林
時 間:八月十日(週六)晚間七點 開始
地 點:流民棧(永和區忠孝街三號,近頂溪站2號出口)
* 入場請點杯飲料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69102977214192/

【書訊】

《思想的分斷:陳映真與朴玄埰》是一本在亞際文化研究的歷史脈絡中所進行的實驗作。此書從區域的視角出發,將分享殖民、分斷、冷戰和後冷戰的歷史經驗的南韓和台灣,視作相互參照的對象,並通過台灣的陳映真(1937-2016)和南韓的朴玄埰(1934-1995)的相互觀看,試圖打開超克現成知識體系的階序和分割之新的討論空間。
尤其,在此書摸索與去殖民/去帝國的多元世界相配的知識實踐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思想、竹內好的「作為方法的亞洲」、溝口雄三的「作為方法的中國」以及陳光興的「去帝國」成為支撐此實驗的核心思想資源。換句話說,若沒有20多年亞際文化研究的歷史所形成和深化的相互參照網絡以及歷史思想資源的累積,那麼此實驗根本無法進行。
不過,對於1990年代末後冷戰局勢下,面對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需求而起步的亞際文化研究,此書亦是一個檢驗其20年的成果和侷限的試金石。

【推薦】

作者以南韓的朴玄埰與台灣陳映真在相似的冷戰史背景下,從知識、思想與戰後史間的斷裂,指出即走上後殖民對現代性想像的必然路徑,並用他們的思想作為填補與斷裂之間的「歷史中間物」,作者更穿透這樣的填補物辯證出對東亞新殖民主義的再認識,當然也是對亞洲戰後民主化的虛構性提出重重一擊。
──王墨林

延光錫身上有的能耐/武功是其他人很難有的,他自己知道自己是韓國人,可是不只是。他可以在「民族」之間、之外遊走,在語言、地域之間遊走(錢新祖稱之為「出入異文化」),他與前輩朴玄埰、陳映真的關係是複雜的,一方面他承繼了他們民族主義為基盤的國際主義,一方面他在情感知識方法上從民族主義(甚至於國際主義)解放出來,能夠長出更為「客觀」的分析能力與視野,這是我以為他的工作潛在的爆發力之所在。
──陳光興

《思想的分斷》是第一本有系統地嘗試分析、比較台韓左翼經驗的著作。光錫的分析以陳映真與朴玄埰為切入點,不僅僅理解他們的世代與時代,更能夠進一步思索改造社會的知識與行動之間存在著什麼關係?並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課題拉起了一個十字座標型的連結:橫向比較兩個歷史人物與他們的學思、實踐與時代,縱向地聯繫他們曾經走過、而我們現在繼承下來的歷史。
──陳信行

【作者簡介】
延光錫(1977-)
1977,南韓中部農村出生
2004,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畢業
2004-2007,從事國際海運物流
2007-2009,台灣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
2009-2016,台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曾任韓國聖公會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兼講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訪問學者、韓國北韓研究大學研究教授、現為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出版社: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發行:唐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ISBN:978-986-90860-7-3
定 價:330元

洽購資訊:
唐山書店,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333巷9號B1
02-23633072

 

發佈日期:2019/08/09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