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未來

帝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未來
◎西松(Prof. Jose Maria Sison)
翻譯:范振國

 

【編按】本文作者西松(Jose Maria Sison)是菲律賓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創始主席(1968-1977)。馬可仕(Marcos)法西斯政權的政治犯(1977-1986)。目前是菲律賓民族民主陣線(NDEP)首席政治顧問。人民鬥爭國際聯盟主任委員。菲律賓大學英國文學與政治學教授。菲律賓文化學會成員,東南亞寫作獎詩獎得主(1986),經常針對菲律賓與全球議題發表著述與演說。在戈爾曼(Robert A.Gormam)編輯的馬克思主義者傳記字典(倫敦:曼塞爾出版有限公司London:Mansell Publishing Limited 1986)中,西松被認為是自馬克思、恩格斯之後,二百名卓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之一。譯者范振國是台灣左翼陣營社會運動健將,在環境、勞工、文化等戰線上,時常見到他的身影。

來源:https://josemariasison.org

 

導言

不理解從過去到現在,社會變革與發展軌跡的運動規律,特別是在資本主義還處於支配地位,社會主義仍然要利用持續的經濟與金融危機,以及利用呈現帝國主義寄生性、暴力性、衰敗性、垂死性特徵的侵略戰爭,才能復甦的此時此刻,要討論或闡述帝國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未來是艱困甚至不可能的。

無論如何,20世紀結束前,由於資本主義在中國、蘇聯、東歐與東德的復辟,我們正好經歷了美帝國主義的僕從們,狂妄宣稱:人類無法超越資本主義以及自由民主,社會主義事業(socialist cause)「已經結束」的時代。

從那之後,身為自吹自擂的冷戰獲勝者,以及單極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美國因新自由主義政策災難性的危機(cris-striken)付出極高的代價,新保守主義侵略戰爭的毀損,也加速了自身戰略的衰亡。

上世紀初期十年,以帝國主義間的強烈矛盾,重新瓜分世界的尖銳鬥爭為特徵的多極世界已經出現。1993年,紀念毛澤東同志誕生100周年的「毛澤東思想國際學術討論會」,菲律賓共產黨曾宣告,我們目前仍處在現代帝國主義以及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儘管前者的統治似乎沒有受到嚴重的挑戰,而後者因為被最早可以從赫魯曉夫(Khrushchev)開始算起的,現代修正主義者對社會主義的背叛,而採取了戰略的撤退。

20世紀的最後10年,我們親睹了帝國主義的狂妄囂張,它終將自取其敗的意識形態、政治、經濟趨向,以及被美帝國和其北約(NATO)聯盟用來攻擊無產階級、受壓迫人民的軍事進攻。此類進攻極端殘酷的後果,為強調「取代帝國主義,唯有社會主義」的論點,提供了助益。

 

第一部分:馬克思與恩格斯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時代

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哲學、政治經濟學與社會科學的領域,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

透過在資主義自由競爭的時代,因為機器的使用,大規模商品生產而急速變遷的現實研究,以及把資本主義的優點和工業無產階級革命的潛能一併考慮。馬、恩在這些領域遠遠超越了之前的知識水平。辯證唯物哲學教導我們宇宙間沒有不變的事物,除了變動,沒有永恆。客觀存在,獨立於人類意識的物質世界。從原子、次原子的層次到最顯著的構造,以及自然與社會的現象,都是被矛盾律(conspicuous fomution)所統治的。

歷史唯物論是辯證唯物論在社會研究以及社會變革過程的運用,它揭示了好幾千年無階級的石器時代、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奴隸、封建、資本主義,以及社會主義,這些以文化程度(Literacy)、階級存在、冶金術(metallurgy)為特徵的社會形式。生產力(生產中的人民和生產工具)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孕育了新的、更高的社會形式。

一般而言,當演化先於革命(evolution precedes revolution), 生產力支配生產關係。但是在革命的過程,新的生產關係會促進以及加速生產力的增長,革命化生產模式與社會上層建築。

社會變革是積累的但不是單線的。它發展的過程是鋸齒狀的。因此,由於內在與外在的因素,也有社會倒退回早期形式的例子。在馬克斯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批判。工人獲得的工資僅止於他們創造的新的物質財富的一小部分。那被稱為「剩餘價值」的,則在資本主義所有者、銀行家、地主之間,分別以利潤、利息、地租的形式被瓜分。為了利潤最大化,在資本家之間的自由競爭中存活或取勝,資本家試圖縮減並壓低工資,以節省勞動力的機器替補減少的工人。

結果,因為減少僱傭和降低工人收入或購買力的資本家,便限縮了市場。生產過剩危機的產生和市場有相對的關係。當資本家嘗試克服經濟的下滑,他們就湧向銀行借貸,希望舉債能讓他們渡過悲慘的狀況(dire situation)。最終的結果,卻因為持續的停滯或需求的蕭條,導致破產及生產的縮減,造成了金融危機。

從壓低工資造成的經濟和金融危機,以及對生產工具更多的投資,准許獲勝的資本家可以打擊他的競爭者。因此,競爭導致資本的集中,最終造成壟斷。十九世紀中期,從不斷擴張的英國殖民帝國所謂的自由貿易中,已有英國的壟斷利益了。十九世紀最後的四分之三,壟斷在許多工業資本主義的國家出現,在社會科學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發展了從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民主開始的階級鬥爭的研究。他們從那種階級鬥爭的研究,擴展到通向無產階級專政取代資產階級專政的道路。

無產階級專政或工人階級國家,是科學社會主義所有理論和實踐的主旨。相反的烏托邦社會主義僅僅是依賴少數善心人士建立會社飛地的妄想(wishful thinking)。

在共產黨宣言裡,馬克思和恩格斯呼籲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他們也號召贏得民主的鬥爭。工人階級能確保自身的勝利,不僅是要透過強化自身,並且要在推翻資產階級的鬥爭中,贏得人民大眾。馬克思與恩格斯,藉由1847年建立共產主義者同盟,以及1864年在國際工人協會或第一國際,擔任建構與運作的角色。在工人階級運動中做了最好的投入。

馬克思研究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把它當作兼具正面與負面教訓的偉大資源。透過它來推展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他頌讚巴黎工人階級掌握國家權力,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以及採行革命的政策和行動。但是對他們不能向凡爾賽宮展開進攻,粉隨資產階級國家的官僚和軍事機器,他也提出了批評。公社過早的選舉訴求,不自覺的准許資產階級實行他們在巴黎的影響,甚至對公社謀殺的計畫。無論如何,巴黎公社的經驗為無產階級專政提供了典型。

 

第二部分:列寧在現代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偉大的列寧概括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其革命的本質。他堅持捍衛並進一步發展了繼承自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思想。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以及社會科學,做出了自己的顯著貢獻。被馬克思主義在十九世紀的最後十年,成為歐洲工人運動的主流這一事實所鼓舞,透過反對沙皇以及資產階級,對在蘇聯和第二國際之中自稱為革命者的機會主義、改良主義、修正主義潮流的批判,列寧的理論知識在革命鬥爭中運用的更加銳利。

哲學上,列寧戰勝了小資產階級的主觀唯心論,也就是置放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第三哲學,他們或堅持自然與超越自然的二元論,用經驗論或機械唯物論掩飾唯心論,否定辯證唯物論。列寧堅持科學唯物論的立場,並且指出矛盾的三律則(對立統一、否定的否定、量變到質變)中,對立統一是最基本的原則。列寧也闡述了不平衡發展的規律,指示社會主義能夠從帝國主義最脆弱的環節,像俄羅斯這樣伴隨著被中世紀與封建主義的大海包圍的工業孤島,以及運用軍事-封建王朝去剝奪、壓迫各種民族的國家中產生。在資本主義工業更為發達,為社會主義經濟提供社會條件的地方,資產階級也處在抵制與壓迫工人階級運動及社會主義事業最強而有力的位置;無產階級很容易面對國家恐怖主義,因此,必須透過推翻資產階級國家,贏得民主的戰役。在俄羅斯這種較不發達的國家,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階段變得更為明確。

在政治經濟學方面,列寧研究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到壟斷,或到當代帝國主義的發展階段。並且將後者(帝國主義)定義為「資本主義最高和最後的階段」。它是衰敗、垂死的,因為它預兆了危機與戰爭。列寧也描述了帝國主義的五個特徵:

一、資本主義與壟斷資本的統治。

二、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的融合,成為金融資本的基礎。

三、剩餘資本輸出的高度重要性遠遠超過剩餘商品的輸出。

四、壟斷資本公司的國際聯盟已經形成,世界在他們之間被瓜分

五、在最強大的帝國主義強國之間,世界的瓜分已經完成。

帝國主義之間武力平衡的實質變化,導致了重新瓜分世界的緊張鬥爭,以及世界大戰的爆發。列寧描述了帝國主義間的戰爭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並且號召無產階級和人民將帝國主義的戰爭轉化成革命的內戰。列寧反對第二國際的歐洲社會民主黨,因為這些傢伙分別支持各自國家的戰爭成果和戰爭預算,列寧把他們稱做「社會沙文主義者」。列寧成功的領導布爾什維克黨( Bolsheviks)和工人蘇維埃、農民與士兵,在1917年10月25日,於彼德格勒推翻克倫斯基(Kerensky)為首的臨時政府,他因此在人類歷史上建立了涵蓋地表六分之一的社會主義國家。他宣佈所有政權歸給蘇維埃,以及帝國主義的終結。透過和平的追尋、土地的國有化以及經濟的復甦,他立刻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在紅軍贏得了對抗白軍的內戰以及外國軍隊的入侵,1922年列寧頒佈了實施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為了從戰爭慘況與物質稀缺中儘速恢復經濟,採用國家資本主義的手段實施戰爭時共產主義的配給,並且向中小生產者和貿易商讓步,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政府,稍早在1921年第十屆全俄國共產黨大會上,便採用了新經濟政策(NEP)。

列寧指導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作為國家存在的新架構。

1922年蘇維埃大會批准了共和國聯邦的宣言和條約。1924年列寧逝世後,史達林承擔了布爾什維克黨和蘇聯的領導。帶領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向前邁進。1928年。史達林結束了新經濟政策,著手執行一系列五年計畫,建設社會主義的工業,農業的集體化與工業化,並且擊退了來自武斷地認為社會主義不可能在一國實現的左傾機會主義者,以及右傾機會主義者延長新經濟政策的要求。

在史達林以及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下,1936年蘇聯(USSR)成為了強而有力的工業國家,通過蘇維埃憲法,史達林宣布除了在蘇聯人民與帝國主義之間,階級與階級鬥爭基本上已經結束。這個宣示基本上是謬誤的,因為階級與階級鬥爭持續存在,而且需要被正確的處理。與蘇聯相反,工業資本主義國家卻被大蕭條、社會動亂、法西斯的興起,日益增長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所圍困。

史達林始終忠於列寧和列寧主義,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建設社會主義方面,他是功大於過的。與赫魯雪夫1956年全面否定史達林不同調,毛澤東同志稍後給予「三七開」的評價(毛澤東所謂「七分功;三分過」之意)。在哲學上史達林有時過度聚焦於外在力量彼此矛盾的關係。在政治經濟學上,他規定生產模式和上層建築要完全對應。在社會科學上,他過早的宣告階級與階級鬥爭在蘇聯已經結束。

誇大蘇聯已經是無產階級的社會,史達林不自覺的混淆,加強無產階級革命的立場、觀點、方法,和在人民之間正確掌握階級關係的必要。史達林用鐵腕對待他的批評者與對手,因為他們很容易就被打成人民的敵人。但是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威脅,隱然成形,終至爆發。俄羅斯變成納粹德國的主要標靶,為了擴大強化,抵抗法西斯入侵的偉大愛國戰爭,它鬆綁了政治,並將財產歸還了東正教教會。

整體而言,史達林是一位傑出的共產主義領袖和戰士,在與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戰鬥上表現傑出。他在蘇聯堅持、捍衛推展了社會主義。從1928到1940年,他成功的建設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1945到1953年,他開始發展工人階級的教育與文化體制,鼓舞蘇聯人民戰鬥,擊敗納粹德國和法西斯主義,他促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支持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東歐、東德、中國、朝鮮)以及民族解放運動,第二次大戰之後,面對美國和他的帝國主義同盟,史達林重建了社會主義。

 

第三部分:現代修正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復辟

確切地說,當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無產階級革命政黨領導的國家,世界被劃分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陣營的時刻。赫魯雪夫卻在1956年,蘇聯共產黨二十大會議上做了反對史達林的秘密報告,指控他推行個人崇拜,並以此敗壞集體領導,造成共產黨核心幹部以及所有民眾的清洗。赫魯雪夫羅列了316條,最終被認為是捏造的罪狀。這報告是蘇共(CPSU)及以及東歐大多數共產黨現代修正主義興起的信號,現代修正主義可以說是全面的意識形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的路線,被自稱共產黨的領導所實踐。他們透過著手顛覆社會主義社會和復辟資本主義的所謂改革,宣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進行創造性的運用。

相反的,古典修正主義(社會民主黨)卻在資產階級國會,尾隨資產階級,亦步亦趨。

現代修正主義是已經位在行政權力的核心,汙衊社會主義、復辟資本主義的傢伙,他們被捲土重來的國內資產階級所豢養、被國際資產階級所鼓動。

赫魯雪夫全面否定史達林和他的成就。毀謗蘇共(CPSU),蘇聯無產階級與人民,指控他們臣服於史達林的個人崇拜。赫魯雪夫宣稱:無產階級已經完成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蘇聯共產黨以及社會主義的國家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而是屬於全民的。應該透過和平的手段過渡到社會主義,應該經由和平的經濟競爭來證明,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和平共存是國際共產主義的總路線….等等、等等。

赫魯雪夫採取並實行改革的政策與手段,取消社會主義的經濟。他「分散」經濟的「管控」,取消中央計畫經濟。推展公司自我主義,讓個人企業自負成本與利潤盈虧,賦予經理僱傭與解僱工人的權利。在農業方面,他以擴大私人耕地,自由市場,造成大量富農的再興為手段,摧毀國營和集體農場。赫魯雪夫將機器和拖拉機站置於集合農場個人所有者之下,讓他們自負成本與利潤盈虧,造成了在不適合的土壤種植不恰當穀物的錯誤。

赫魯雪夫被公認應該對經濟的失敗負責,由布里茲涅夫( Brezhnev)取代他作為蘇共的總書記(1964-1982),布里茲涅夫藉由重新集中化某些部門,擺出再史達林化的姿態,為了符合布里茲涅夫與美國武器競賽取得軍事力量平衡的政策,企業必須確認捐給聯邦的基金,以及保證武器的生產,許多承繼赫魯雪夫的政策,持續嘉惠官僚資產階級和民間資產階級的聯合體,他們做為犯罪同夥,恣意貪腐。因此布里茲涅夫才會被稱作「沒有赫魯雪夫的赫魯雪夫主義」。

在對外關係上,赫魯雪夫空嚷了許多關於和平共處的總路線,試圖緩和與美國的關係,並結束冷戰,但是因為中共與蘇共意識形態的爭論,而撤走對中國的援助,他是絕對有罪的。中蘇論戰是由於中共採取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反對蘇共現代修正主義。1961年賀魯曉夫在古巴佈置了導彈,只因為美國的警告便快速的撤離了。對越南人民民族解放鬥爭,他迴避給予具體的支持。相較而言,布里茲涅夫採用了侵略政策,為他贏得了社會帝國主義的稱號(表面上是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帝國主義)。1968年布里茲涅夫入侵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攻擊烏蘇里江的珍寶島,以及在中蘇邊境佈建了數百萬的軍隊。

繼布里茲涅夫之後,一系列短暫的蘇共總書記,並沒有改變赫魯雪夫-布里茲涅夫一貫的修正主義。戈巴契夫(Gorbachev)和他的團伙,包括表面上是競爭對手,實際上是攜手合作者的葉爾欽(Yeltsin),在觀念、政策、手段上,為快速且全面復辟資本主義以及蘇聯的崩潰,奠立了有利的基礎。戈巴契夫策動消費品稀缺的圖謀,鼓動設立50萬家空頭公司,讓他們能夠從後門銷售物資給那些已倦於在國營公司排隊等候的消費者,那時,俄羅斯的瑪菲亞(資產階級罪犯)正等待私有化國家壟斷資產的最大獎賞。

沒有一個自尊自重的領袖或一個國家的執政黨,會把國家生存的問題交付給公投做決定。但戈巴契夫就這樣幹了。在表面上不同的路線,葉爾欽僅僅為了建構獨立國家聯盟(CIS)便把俄羅斯從蘇聯分離出去。儘管大多數蘇聯人民投票贊成蘇聯繼續存在,葉爾欽卻對戈巴契夫公投決定蘇聯命運的號召棄之不顧。19911225日,蘇聯解體。從蘇共和中共長期運作(long-running)的關係-19571960年共產黨和工人黨的莫斯科會議,1950年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和工人,在蘇聯的學習和訓練,毛澤東深知蘇共和列寧與史達林的蘇聯,還有現代修正主義的禍害。儘管1959年蘇聯撤離對中國的援助,在原則問題上,中國共產黨對赫魯雪夫全面否定史達林,深不以為然,並且堅定的站在馬克斯-列寧主義的立場,反對現代修正主義。

 

第四部分:毛澤東反對帝國主義、修正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偉大的毛澤東,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在哲學、政治經濟學與社會科學做了大量重要的貢獻。

毛澤東主義可以說是繼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早期階段之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與實踐第三階段的發展,在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期(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GPCR)。在帝國主義正朝向全面崩潰,社會主義即將於全世界贏得總體勝利的脈絡中,毛澤東思想被描述為革命行動的指針。

但是由於鄧小平政變的成功,以及無產階級革命的失敗,1976年毛澤東死後資本主義在中國復辟。1989到1991年,在修正主義統治下資本主義全面復辟的社會,社會主義的目標採取了戰略性的撤退。慎重的反思目前的戰略情況,可以說我們仍舊處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年代。事實上帝國主義依然居於宰制地位,而社會主義仍有待復甦。毛澤東主義的階段可以延展到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以及各國反動派的新時期。

哲學上,毛澤東闡述了對立統一是宇宙的基本原則。矛盾無所不在,但卻依不同的性質、不同事物與過程而有所不同。這是既聯合又鬥爭,鬥爭驅使事物運動與變化,矛盾的簡單形態,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暫時統一的特性,或者對立的平衡。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經過強化(overpowering),有變成主要方面的潛能。在複雜的矛盾系列,必須決定主要矛盾,因為它有利於其他矛盾的解決。

毛澤東宣稱,包括生產、階級鬥爭、科學實驗在內的社會主義實踐,是知識的來源。他把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由理論到實踐的進展,描述為系列波浪的起伏。毛澤東關於對立統一的穿透性分析,強調了在革命鬥爭中自力更生的原則。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在適合的氣溫下,雞蛋會變成雞,但是無論氣溫的高低如何,也不能把石頭變成雞。

政治經濟學方面,毛澤東綜合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以及列寧對壟斷資本主義的批判。他批評了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而且從中學得教訓,他推展農業是經濟基礎的路線,重工業與基礎工業是領導部門,輕工業則是兩者之間的橋樑。生產關係的革命化提高了生產力,上層建築的革命化,強化了生產模式。做為農業、重工業及基礎工業的橋樑,輕工業提供了人民消費和生產的直接需要。特別是取消了由於在重工業與基礎工業的過度積累與過度投資上,帶給農民大眾的重擔。工廠的領導由黨代表、工人、專家組成。他們輪流在崗位上工作,保持高度的無產階級立場,知曉工人的狀況和需要,維持和工人的緊密關係。

在社會科學方面,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新民主主義以及社會主義時期取得的發展與勝利,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進一步發展了列寧黨建設的教訓,將黨的建設做為增進工人階級獨立自主性的一個環節。毛澤東闡釋人民戰爭持久戰的戰略與戰術,依靠這種戰略和戰術,革命軍隊能夠在鄉村積累戰力,直到有能力在城市掌握政權。通過掌握政權,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完成為基礎,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居於人民民主共和國的領導與核心,確保人民軍隊在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領導之下,是社會主義國家最主要的成分。

因此,在中國開始的社會主義革命,即便是過渡的手段,也必須被繼續。目的在於完成土地革命以及其他的資產階級民主改革,實現農業合作化,經濟社會化。社會主義建設能夠與國家接管戰略工業、原材料的主要來源,以及運輸與通信系統之類的經濟制高點,同時展開。

金融與經濟基本社會化之後,在蘇聯修正主義影響之下,右傾機會主義者要求延長過渡階段,但是毛澤東為了建設人民公社與社會主義工業,從1959到1964年發動大躍進(the Great leap foeward),戰勝了機會主義者。這也適時的克服了帝國主義的阻撓,蘇聯經濟合作的撤離以及自然的災害。1962年,中國在農業方面生產了豐沛的穀物,建設了主要的重工業和輕工業。毛澤東號召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迎擊在大躍進期間或之後攻擊他的路線,但是黨內資本主義同路人及國家領導,破壞了運動,致使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失效。

最終,毛澤東為了戰勝修正主義,防止資本主義復辟,以及鞏固社會主義制度,1966提出在無產階級專政下,通過文化大革命(GPCR)繼續革命的理論與實踐。這個鞏固社會主義的鬥爭,被設想為進入歷史的新紀元,引起了一系列的文化革命。儘管以劉紹奇、鄧小平為首的修正主義者不斷的毀損、破壞,從1966-1976年,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文化大革命贏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無論如何,毛澤東死後,鄧小平和他的同夥,在1976年發動了突擊,開始把文化大革命的成就倒捲回去。文化大革命在社會主義的革命與建設上記錄了偉大的成就。但是那些復辟、維護資本主義的傢伙,全面否定了這些成就。縱使1966-1976年,中國的GDP年增長率達到百分之十,但是這個比例在1976年之後必然會被資本主義的同路人用明顯錯誤的低落數字壓低。鄧小平的資產階級反革命,以及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復辟,最終證明了毛澤東處理現代修正主義的問題,以及提出在無產階級專政下,通過文化大革命繼續革命的理論,是正確無誤的。

文化大革命的失敗,並不表示他的原則與方法就無效或永遠壽終正寢了,它的失敗反而應該被更進一步的研究、發展、宣導去回答,除了資本主義,沒有其他選擇的冷嘲熱諷。

文化大革命恆久的價值,在於它提出與回答了社會主義能否鞏固,資本主義復辟能否防止的問題。我們可以從文化大革命的成功與失敗中學取教訓,雖然對文革的攻擊主要來自於修正主義。但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也犯了一定的錯誤。正如從1871年巴黎公社的勝利與失敗中學習,對文化大革命不斷地研究,問題的重新提出與回答,無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可以有更好的界定。

文革期間,中共(CPC)與蘇共(CPSU)的意識形態論辯非常激烈。新的共產主義政黨結成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同盟,反對蘇聯修正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黨的中央委員會,派遣了常駐及臨時代表到北京。但是1974年,在外交政策與外交關係上,中國最後還是向右轉了。當毛澤東如此定義三個世界:「第一世界」,是蘇聯與美國兩個超級強權;「第二世界」,是次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第三世界」,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低度發展國家。無產階級革命依舊被認為是第三世界許多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結成國際統一戰線,反對美蘇任何一個強權的主要依靠。但是中國的現代修正主義者,卻將重心放在與美國的和解,為與美國結盟,併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奠基鋪路。

 

第五部分: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未來

繼前述對過去與目前帝國主義的情況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分析之後,我們現在可以嘗試描述它們可能的進程與未來。帝國主義或壟斷資本主義是貪婪、恐怖、垂死的制度。利潤只歸於以犧牲創造社會財富卻被剝削壓迫的無產階級為代價的少數人。因為持續惡化的危機以及帝國主義的毀滅性這些客觀條件,有助於增進反帝國主義、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觀力量,這樣的制度不可能永久存在,社會主義是唯一取代它的選擇。資本主義在修正主義統治國家的全面復辟以及1991年蘇聯崩潰之後,美國以獲勝者的姿態出現在冷戰後的單極世界,無限期的在資本主義世界扮演唯一的超級強國。從那之後,某些人甚至幻想,帝國主義是永恆的,人類歷史再也無法超越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無論如何,因為資本主義在修正主義統治的國家全面復辟,美帝國主義取消了和平分配經濟紅利的允諾,代之以實行意識形態、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的攻擊,目的在於更進一步擴大自身。但實際上卻造成了自我耗損的極高代價,並引發了人民對日益增強的剝削、國家恐怖主義、侵略戰爭的抵抗。

美國最早在1979年便開始採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解決停滯的問題。1980年雷根率先透過集中高科技軍事物資以及外包消費品的生產,執行這種政策。因此減損了美國消費品製造業的僱佣人數,致使美國從最大的債權國變成最大的債務國,積欠的債務主要是日本、中國以及東亞其他經濟體。美國的政策制定者,陰謀算計,將血汗工廠的運作外包給中國,可以把中國釘牢在世界資本主義的體系之內。以軍工複合體生產高科技、資本密集以及戰爭物資,再加上美國經濟的金融化,如此便可以維持美國全球第一經濟強國的地位。

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美國在中東(伊拉克),中亞(阿富汗)東歐(南斯拉夫yugoslavia)的侵略更變本加厲。這趨勢從老布希時代一直延續到1990年的柯林頓政府。柯林頓政府評估藉由資訊科技、經濟金融化、以及不斷升級的軍事生產的領先地位,美國依舊是全球經濟與軍事的第一強國。21世紀初,高科技的榮景區於衰頹,這象徵了美國作為無法挑戰的唯一強國以及單極世界的終結。老布希造成了美國和全球經濟與金融危機的更加惡化。他推行的信貸寬鬆和其他措施,最終導致2006-2008年的抵押借貸消蝕於無形(Meltdown)。 布希利用911事件,宣布持續進行全球反恐戰爭,採取新保守主義的侵略政策,運用高科技的軍事武器,進一步提升戰爭產品。並且大言不慚的說這是軍事的凱恩斯主義(military Keynesianism)目的在於提振經濟。在美國恣意(unleashed)捏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核武與化武,藉口入侵伊拉克的時候,中國與俄國對美國的侵略行動是表現出支持或至少是縱容(condone)的態度的。但是中、俄不能忽視美國擴張主義帶來的危險。他們也注意到,美國因為極高的侵略成本,飆漲的公債,正在摧毀自己。因此強化金磚國家(BRIKS)經濟集團(巴西Brazil俄國 Russia印度 India 中國China南非 South Africa)的意圖就變得更為堅定。BRIKS的目標在於,在美國和其控制的多邊機構之外,獨立自主發展自己的經濟。上海合作組織(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則是為了集體安全的目地而設。

目前一個足以取代美國支配的單極世界的多極世界已經出現,這是因為中國與俄國加入了資本主義強國的序列,改變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武力均衡,終結了美國無法挑戰的唯一強國地位的結果。當今,所有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國家都受困於社會政治經濟的危機,彼此間的經濟競爭,政治對抗也在增強。帝國主義國家間日益劇烈的矛盾,驅動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野心。他們在危機惡化的過程中,加強發動戰爭。今天,各種大大小小戰爭的戰爭,在將近50個國家不斷發生。從1968年起,由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挑起戰端,深陷戰亂國家的數字又有增長。面對壟斷資本主義持續惡化以及戰爭不斷擴散的危機,我們可以信心十足地宣告,帝國主義必然滅亡,我們正處於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高潮的前夜,從被帝國主義支配的世界過渡到社會主義即將復興,並且變得比此前任何階段都更為鞏固的時刻。目前,推進反帝國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運動的客觀條件,是非常有利的。革命的主觀力量必須利用這個有利的條件,進行強烈的反帝國主義以及階級鬥爭,反抗剝削與階級壓迫。

由於社會主義事業暫時的失敗和戰略的退卻,帝國主義在各個領域實行了剝削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政策,抽取超額利潤。他們運用空前的高科技從事運輸、通信,民間和軍事的生產,造成生產工具與生產中的人民,以及社會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關係之間的嚴重矛盾。這是引起並且加深,重複的經濟與金融危機,導致侵略戰爭爆發的根源。

不同於壟斷資本主義從所謂的高科技攫取利潤,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則運用高科技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高科技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特性,只適合社會主義社會而非資本主義。

重複的生產過剩危機,帝國主義國家實行國家恐怖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趨勢,造成社會的動盪,激勵了人民展開反帝國主義和爭取民主的鬥爭,並且由此領悟:「唯社會主義能夠取代資本主義」的道理。如今,任何一位敢說:歷史無法超越資本主義與自由民主的人,一定會被視為瘋子。因為人民真正的要求是消滅資本主義。

號召繼續學習與並運用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的革命原則與成就,獲得了響亮的共鳴。帝國主義反對這些革命領袖 思想家,尤其是針對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實踐上,有最大成就的史達林和毛澤東的宣傳,的確已經無法挫傷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了。在日益惡化的危機與戰爭將人民推向反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從而踏上社會主義革命之路的時刻,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全部範圍–在無產階級專政下,通過文化大革命,繼續革命的理論與實踐,為關於帝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為的質問,提供了解答。執行反帝國主義以及與國內反動派鬥爭的革命群眾的主體力量,必須是,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組織化的受苦工農大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各種自我保護的群眾組織、具攻擊性的人民武裝部隊、還有政權機構。革命主體力量要能夠產生和發展,擁護「沒有革命理論就沒有革命運動」路線的無產階級革命者是關鍵的角色。但是,沒有喚醒、組織、鼓動人民群眾以及在無產階級政黨堅固的領導之下,建立人民軍隊,粉碎資產階級國家的軍事和官僚機器,革命也不可能成功。

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必須採取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主義的意識形態路線,在帝國主義的時代,掌握鄙棄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擁抱社會主義的事業,記取社會主義革命的經驗與教訓,學習無產階級革命以及文化革命的理論與實踐,以戰勝現代修正主義,防止資本主義復辟,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這樣的政黨,必須依據具體情況和人民的需要,制訂正確的政治總路線。為了在政治鬥爭中領導人民群眾,它必須喚起、組織、鼓動人民群眾追求鬥爭的目標與革命的目的。這樣的政黨,必須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以民主討論為基礎作出最佳可能(the best possible)與必要(nessary)的決策。加強集中集體和群眾的意志,果斷地執行決策。

就在帝國主義持續汙損自身,用重複且日益惡化的危機、國家恐怖主義以及21世紀最初10年的侵略戰爭攻擊人民的情況下,我們有十足的信心,反帝國主義的革命,民主主義以及社會主義運動,一定會再度茁壯,而且會比20世紀更為成功。當前的世紀,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允許社會主義在許多國家戰勝資本主義。當帝國主義被擊潰,社會主義統治全球的時刻來臨,以社會主義的革命與建設為基礎,通向共產主義時代的道路,將變得更為寬廣。

 

活動宣傳:

 

 

發佈日期:2017/10/19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