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翠、劉健芝│傳承無核之火:日本民間悠久的反核力量

2011年3.11福島核災發生之後,我們持續關注日本民間團體如何因應核災難,分別在2012年及2015年往福島實地調查;2011年、2019年、2021年,在全球大學和嶺南大學主辦的南南論壇上,邀請科學家、學者、新聞工作者、社會運動家等,從地緣政治、生態環境、民生經濟等角度,探討福島核災乃至核戰等議題;劉健芝、黃小媚、何志雄合寫了兩本繁、簡字版書籍:《福島/輻島: 十年回首詔問》與《福島/輻島:核電是福是禍?》,英文版也即將出版。

今年亞太資源中心(Pacific Asia Resource Center,PARC) 舉辦成立50週年國際會議,會前舉辦福島研究與座談會。我們受邀參加,全程實地了解日本民間戰後綿延不絕的反戰反核、推動和平的運動。

(作者薛翠任教於西南大學、劉健芝任教於嶺南大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刊登於澎湃思想市場)

Read more

全球秩序的流轉

譯自:The Churning of the Global Order
作者:Tricontinental, JANUARY 23, 2024
翻譯:孫訥;校對:盧倩儀

……在2023年2月18日慕尼黑安全會議論壇中,來自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三位領導人闡述了他們為何對烏克蘭戰爭以及西方敦促他們與俄羅斯斷交的壓力感到不滿。其中納米比亞總理庫貢蓋盧瓦-阿馬蒂拉(Saara Kuugongelwa-Amadhila)表示,「我們支持的是(烏克蘭)衝突的和平解方。只有透過和平解方,全球的資源才能集中用在改善全球各國人民的生活狀況,而不是將資源花在製造武器、殺戮以及創造敵意上。」當被問到納米比亞為什麽在聯合國烏克蘭戰爭的決議案投下棄權票時,她說,「我們的重點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推卸責任。」她說那些用來購買武器的錢「應該是拿來用在促進烏克蘭、非洲、亞洲、其他地方,甚至是歐洲本身的發展,因為就連在歐洲都有許多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西方主要金融機構發表的一系列報告也呼應了馬克宏對於全球南方失去對西方信任的擔憂。貝萊德集團(BlackRock)指出我們正進入一個「相互競爭的集團彼此對峙的支離破碎的世界。」瑞士信貸則說世界秩序已出現了「深刻且持續的裂痕」。瑞士信貸對這「裂痕」發生的原因提供了精確的分析:「全球西方(已開發西方國家及其盟友)的核心戰略利益與全球東方(中國、俄羅斯及其盟國)漸行漸遠,而全球南方(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以及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正在進行重組以追求自身利益」。

為解釋世界上這些正在發生的重大改變以及全球北方對全球南方崛起的疑惑,我們製作了這本《全球秩序的流轉》。它是以我們與「全球南方視野」(Global South Insights)共同製作的另一份報告:《超級帝國主義:一個危險墮落的新階段》(Hyper-Imperialism: A Dangerous Decadent New Stage;2024年1月)為基礎。……

Read more

張翠容 │ 以色列宗教法西斯崛起,考驗美以關係

(本文感謝作者授權轉載,前言取自作者臉書,文章轉載自2023年2月1日《 香港經濟日報經濟通》:以色列宗教法西斯崛起,考驗美以關係)

從表面上看,哈馬斯突襲以色列,連平民也不放過,我們固然不認同, 非常震驚和難過,但如理解前因後果,那我們應該明白,最大的始作俑者/ 挑釁者就是今屆的內塔尼亞胡政府。
……
可是, 國際媒體對以巴兩邊的報道是不對稱的, 就一如以巴兩邊的武裝力量是極為不對稱的, 實在談不上什麼戰爭狀態。

今次以巴人民兩邊的悲劇, 最大的罪人是內塔尼亞胡等宗教猶太復國主義者, 我們要看清這個事實。 要解決巴人的所謂「恐怖主義」,首先要解決以色列的「國家恐怖主義」, 才可以打破以巴的悲劇循環。

Read more

張翠容 │ 以巴百年恩怨正加劇,中國調停成不可能任務?

(本文感謝作者授權轉載,前言取自作者臉書,文章轉載自2023年6月21日《 香港經濟日報經濟通》:以巴百年恩怨正加劇,中國調停成不可能任務? | 容我世說 | etnet經濟通)

今次哈瑪斯史無前例大規模突襲以色列,震驚國際社會。
……
一邊是巴人激進組織,另一邊是以色列極右政權。 當去年底內塔利亞湖捲土重來, 組成了法西斯內閣, 不少人便預計到以巴衝突一定升溫, 而且可以是非常殘忍。

新任以色列財長斯莫特里奇於今年三月曾揚言要消滅巴人城鎮,他在一場會議上稱,約旦河西岸「沒有巴勒斯坦歷史或文化,也沒有所謂巴勒斯坦人民」, 跟著便對巴人西岸城鎮展開連場鎮壓。

以巴地區的因果循環, 誰能願意說得清楚? 仇恨上腦,今次老百姓又要面對一場最慘烈的腥風血雨,紅血流成河了,人命如輕煙, 徒呼奈何?!
……
以下是我在六月寫的一篇以巴文章, 六月以後這幾個月來,以巴地區便一步一步邁向悲劇。

Read more

群山 │ G007

【編按】G7於廣島召開,在這個人類歷史上因戰爭而第一個原子彈投下的地點,美國也與日韓確立了「核保護傘」。然而,諷刺的是,當美國重申東亞區域和平穩定的論調,卻不斷重述了冷戰的語言,未反省其仍是核武大國,更未曾對原子彈造成廣島的傷亡提出正式的道歉。這首詩是指出G7的偽善,其「和平」之下是以美國利益為首的財團與軍事集團的利益交換,並未真正對促進和平作出努力。再次感謝作者提供。

Read more

富山一郎丨民族主義.現代主義.殖民主義——以沖繩為視角

【編按】近年日本政府提出「台灣有事」,依此合理化提高軍事支出的論述基礎,同時沖繩「去美軍基地」的訴求卻一再被擱置,當地人民持續承受了長期軍事化的壓力與種種問題。沖繩的反戰團體因而也提出反戰和平的訴求,希望透過和平的方式「不讓台灣有事」。歷史中,沖繩與日本的矛盾為何?本文作者富山一郎為同志社大學教授,研究沖繩問題,曾著有包括《近代日本社会と「沖縄人」 「日本人」になるということ》(日本経済評論社,1990)、《戦場の記憶》(日本経済評論社,1995)、《暴力の予感 伊波普猷における危機の問題》(岩波書店,2002)、《流着の思想 「沖縄問題」の系譜学》(インパクト出版会,2013)、《始まりの知 ファノンの臨床》(法政大学出版局,2018)。這篇文章以沖繩人的邊際流動史為考察對象,梳理發生在大阪、南洋地區和沖繩本地的生活改善運動以及沖繩人的戰爭記憶,思考在成為「日本人」這一過程中,沖繩人在主權國家內部及殖民地的雙重位置和內外雙重性——帝國內部被統治並應被「剔除」的「沖繩人」和與殖民地南洋「島民」相區別的統治者「日本人」,並指出這種雙重性不僅建立在近代日本社會市民民族歸屬感的矛盾狀態上,亦與日本帝國主義的南進路線纏繞共生。邊界的不確定性導致沖繩人既是在成為「日本人」過程中暴露出的自我中的他者,也成為暴力統治下的他者。這不僅造成了意識中的殖民地空間與實際統治之間的割裂,更反映了後殖民時期殖民主義暴力的全新延續形式——和平國家內部日常生活的暴力,在此意義上引發的系列種族分化和精神創傷等社會問題,更具有現實討論意義。原譯文刊登於賀照田編《學術思想評論》第12輯(未出版),圖片源於網絡,首頁圖片為「『沖繩歸復運動』與『反對軍事基地』運動」,本文轉載自謂無名,感謝授權。

Read more

黃維幸觀點:最後的呼籲 — 備戰是「必」戰,不是「避」戰

「矛盾和衝突最後不幸導致戰爭,不代表備戰的必要,更不表示戰爭的必然。它只是反映戰爭爆發之前的和平努力及運動失敗的無奈。而備戰不僅無法避戰,毋寧是和平終將以失敗告終的預警。在和平仍有機會實現的努力中,備戰恰恰是可能顛覆和平運動,時空錯亂的逆流。現在的俄烏戰爭終究全面爆發,不是俄烏鼓動備戰的蠢人太少,而是兩國堅持理性和平的智者不多;不是烏克蘭求戰的勇氣不夠,而是推動和平的志士的努力不足。所以,台灣如果不幸在某種程度上促發了兩岸的軍事衝突,那絕非只因對岸已有人迫不急待,或台灣沒有人推動備戰,而是兩岸和平努力及願望的全盤挫敗!」

*作者是律師/前教授。兩岸問題研究者。著有 《兩岸新視野》(印刻 2022)。哈佛法學院法學博士。

(本文轉載自風傳媒,圖片為2017年漢光演習,來自中華民國總統府│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Read more

山之內靖丨戰時遺產及其兩義性

【編按】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長起來的學術團體,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影響深遠,學問傳承延續至今。與之形成對應的日本市民社會派雖然也曾在戰後日本的社會科學界盛極一時,卻未能像法蘭克福學派一樣開枝散葉,其原因何在?本文的作者山之內靖試圖從「日本的哈貝馬斯」——大河內一男與哈貝馬斯的學問發展的異同中來回答這一問題。大河內一男的社會政策研究中雖然蘊含著批判官僚體制獨善性、精神主義的合理性,但其研究目的在於對總力戰體制的證成。戰後,大河內一男的學術大多為其戰時研究的重複甚或後退。對於總力戰體制的深入研究雖然使得他具備了部分超越哈貝馬斯的可能性,但戰時遺產的兩義性使得他喪失了進一步發展出社會批判理論的可能。本文登於謂無名,感謝授權轉載。本文原載伊豫谷登士翁、成田龍一、岩崎稔編,山之內靖著《總力戰體制》(『総力戦體制』,東京:筑摩書房,2015 ),譯文由李梁譯,收於賀照田編《學術思想評論》第12輯(未出版)。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Read more

鈴木將久丨【後冷戰時代日本的思想課題】公民社會的批判與重構

這幾年,日本民間社會廣泛地流行簡單的民族主義思潮。它完全基於冷戰時代的思維,就是忘卻歷史、忽略鄰邦關係的基礎上,感情用事地處理問題。從學術的觀點批判這種民族主義思潮非常容易,但從學術界的立場有效觸動他們的情感卻很艱難。於是,後冷戰日本的學術思想界承擔著雙重任務:一方面他們要更加真實地研究曾經被忘卻了的日本歷史,同時通過歷史研究也要參與現實問題。毫無疑問,更重要、更艱難的是現實問題。日本學術思想界為了尋找有效影響日本人民的感情思維的途徑,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思路。日本知識分子正在走著也許沒有終點,但必須走下去的道路。

(本文轉載自謂無名微信公眾號,原文收於賀照田編《學術思想評論》第12輯(未出版)。感謝作者及刊物授權轉載。首頁圖片為「要求提高工資的日本勞動者們」,《國家地理》1946年6月號,圖片源於網絡。)

Read more

劉健芝|福島核災十二週年:攜手並肩伸張生態與社會正義

(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感謝作者劉健芝老師授權轉載。作者劉健芝老師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及發展中心生態文化部主任,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兼任副教授,全球大學創始成員,全球和平婦女協會理事,世界社會論壇國際委員會成員。編著書籍十多部,文章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多年來,我嘗試與同學一起梳理現代主義、「科學至上」的暴力歷史,勾連形形式式的社會不公和生態不義,拒絕站在主流精英的角度來看世界,而是有意識地關懷邊緣社群的存活條件,聆聽其文化哲理。僵化的教育體系、勢利的主流文化,在我們的無意識中製造冷漠、犬儒、恐懼,我們要嘗試容讓自己暴露於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把握各種機遇使之撼動習慣的固執,衝開制約的樊籠。「感情用事」不是羞恥的,反之,情感的衝擊,觸動倫理關懷,突破所謂「理性」的框框,不僅可以帶來對事物更為深刻的認知,也讓我們開拓各種可能性,以培育感知、思辨、自主、行動的能力,迎接開放的生命歷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