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橋│陳柏惟罷免案及其後:人民主體空間的限縮與重啟的可能

【編按】陳柏惟被罷免,中二選區近期各黨推選補選人員,加上年底的公投,這些過程中,政治人物言開必稱以人民為主,可是究竟人民主體的空間在哪?這篇文章從陳柏惟的罷免爭議談起,指出現今台灣政治的問題仍以統獨的形式鑲嵌中美的國際角力之局中,而陳柏維罷免案的戰場便由這樣的「政治─歷史」的條件所決定,當中人民主體的空間不斷地遭受壓縮。最後,這篇文章透過了紀傑克,以及洪席耶「塑造『無分之分』者的權力」,思考在這樣的政治狀態下,「人民主體」的可能性會是什麼?

Read more

朱高正│而今舉國皆沉醉,何處千秋翰墨林 :與余英時先生商榷「民主」與「民族主義」

【編按】 有「台灣第一民主戰艦」的朱高正於2021年10月22日離開人世。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被譽為「文化史泰斗」的余英時也早於2021年8月1日過世。朱高正在1996年有過一篇批判余英時的奇文,登載在當年的《歷史月刊》。於今回顧此文,對照於後來的歷史發展,朱高正的論辯與洞見,更見其深刻。

Read more

蔡志杰│從《血汗超商》到《萬能店員》:超商作為低薪過勞職場的縮影

(本文原發表於高雄市產業總工會刊物《工議》第七十三期,2021年9月出刊,作者蔡志杰為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執行秘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資本集團在門市所進行壓縮勞動成本與轉移雇主責任的舉動,在其他部門也會一樣採取,超商只是作為低薪過勞職場的縮影。當我們要探究零售業的勞動條件時,就必須放大將商品與服務的整個供應鏈都納進來看,這樣更能看清其商業模式,以及其中互相牽連的勞動關係。這就是筆者我在《血汗超商》序言中提到的,資本的集中化與勞動的破碎化同時發生的現象,或者說,資本的集中與壟斷,正是勞動的去技術化與非正規化加速進行的元凶,也是當代資本集團得以維繫獲利的重要途徑之一。

Read more

魏玓│死亡數字的意義

【作者按】上週參加了「大眾葬文化行動祭」活動,這個行動重新開啟(也可以說是解封)了疫情以來,關於生命、社會和政治的重要課題。關於這個行動祭,可以參考活動臉書專頁「大眾葬文化行動祭」 。為了紀念疫情以來死亡的八百多位國人,活動開闢了一個共創墓誌銘網頁,裡面有很多感人的文字:新冠Covid-19墓誌銘。我參與的是8/31晚上的座談場次,該場次主題是從蔣渭水的大眾葬紀錄片談疫情下的大眾葬,同時與談是老前輩也是我的老朋友井迎瑞教授,另外還有台大的廖咸浩教授。

「跟今天播放的蔣渭水大眾葬紀錄片相關,從我的專業出發,這次疫情爆發以來,我感受最深的,也最遺憾的兩件事情。

第一件是疫情資訊的官方壟斷與宣傳化。第二件是死亡與染疫者的去人性化(數字化)和無感化。」

(本文作者魏玓為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大眾葬文化行動小組-20210817新聞稿

悼念新冠疫情文化行動,要去汙名求真相。
追思亡者邀請民眾致意,不忘錯誤政策輕送生命。

本土新冠(covid-19)疫情自5月中爆發以來,累計已有821人染疫死亡。文化界人士與社會團體今(17)發起大眾葬文化行動祭,將自 8月28日下午14時起至9月5日,於 自由廣場 公開追思悼念新冠受難者。

covid-19網路墓誌銘 https://covid-19taiwan.info/

Read more

陳瑩恩│訪談鍾秀梅:八〇年代後期的台灣農民運動

【編按】本訪談選自台灣國立交通大學陳瑩恩碩士學位論文《八〇年代後期台灣農民運動的人民民主路線:社運工作室與農民聯盟為線索》附錄部分。受訪者鍾秀梅現為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她出身台灣美濃小農家庭;大一那年父親吸入農藥身亡,她自此離開校園,開始參與農民運動、工人運動等社會改造工作;其間受夏潮影響,曾參與(前方)雜誌編輯。90年初期,回到家鄉參與文化調查工作;92年開始,她組織鄉親對抗政府和財團粗暴規劃的「美濃水庫」;97年起赴香港、澳洲進修,直至取得社會人文博士回到台灣,旋即參與教育公共化運動,訴求「反對教育商品化,落實教育公共化,反對高學費政策」。曾著《發展主義批判》、《美濃鍾、宋兩家族客家婦女研究》、《尋找社會力》等書。本訪談梳理和討論了八〇年代後期台灣農運人民民主路線的實踐方法與思想內涵。聚焦點在於當時的社運工作室、農民聯盟(簡稱農盟)、民主學生聯盟(簡稱民學聯)在農運歷程的行動,及作為組織與行動基礎的歷史觀。本文轉載自食物天地人,也感謝鍾秀梅老師分享。

Read more

葉蔭聰|文化研究關鍵詞|外賣騎手——我們這個時代的「工人階級」?

據說,那位自焚的外賣騎手曾說過:「我不想活了,我活夠了,太累了」。我可以肯定,沒有人會因為被扣5000元工資而自焚,他一定有更深刻的原因才不想活下去。如果湯普森還在生,他除了抗議新式的血汗工場外,他會去問,騎手的生活世界是怎樣?他們怎樣看待自己的生命丶生活丶家人及同伴?他們的道德世界是甚麽模樣?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怎樣的工人?甚至他們是否覺得自己是「工人」?他們是否以及怎樣進行抗爭?外賣員的生涯到底觸碰到他甚麽生活及生命的底線所以不想活下去?在湯普森眼中,最卑微的人,也不是一顆任人棄之不顧的螺絲釘,他們不是對自己生活及生命毫無選擇的。

(作者葉蔭聰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著有《媒體識讀= Media Literacy》丶《直接行動》和《為當下懷舊: 文化保育的前世今生》,研究興趣包括城市研究丶當代中國研究;亦是香港獨立媒體(InMediaHK)創辦人之一。本文轉載自「文化研究在香港」微信公眾號,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陳美霞|釣魚台教育工作讓保釣種子生根發芽

(本文轉載自《觀察》2020年12月第88期,作者陳美霞教授係釣魚台教育協會理事長、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感謝《觀察》與作者授權)

2011年4月,為紀念保釣運動40周年,1970年代投身及關心保釣運動的一、兩百人在新竹清華大學齊聚一堂,回顧保釣歷史及其意義。當時,老保釣們反思保釣運動的傳承及影響時,顯露些許遺憾與焦慮。例如,林孝信認為相較於五四運動,海外保釣運動因為不在自己的土地上發生,所以貢獻較少;劉源俊說海外保釣運動無法成為台灣的文化運動,因為它沒有根據地;錢永祥也認為保釣運動遭到歷史斷層。

如今保釣運動已邁入50周年之際,我們這一群認同保釣、且認為台灣社會迫切需要汲取保釣歷史及精神的人,持續關注、思索老保釣10年前所憂慮的斷層問題,並願在此提出:唯有讓保釣種子在台灣社會生根發芽,保釣方能傳承與永續發展;我們也進一步主張:在台灣社會推動持久的釣魚台教育,方能讓保釣種子在台灣生根發芽。

Read more

何春蕤│眷村feat.性別

【作者按】這是2020年12月20日何春蕤在台中眷村文物館發表的短講,主辦單位是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作為眷村子弟外省第二代,面對眷村的物質消亡和逐漸明確的眷村文化保留行動,這篇發言企圖打開格局,跳出文物保存的懷舊框架,重新思考眷村更積極而活絡的歷史意義。謝謝中央大學李廣均教授在場的提點。本文轉載自2020年12月20日何春蕤論述資料庫,感謝作者授權授權轉載。

Read more

鍾喬│人間變革者:在思想、寫作與行動中

【編按】陳映真先生(1937年11月8日-2016年11月22日)離開我們四年了。在他的身前,有台北霓虹背後的幽暗後街,也有苗栗山間迴響的颯颯竹濤;在他的身後,是茫茫青天碧海,那條崎嶇蜿蜒的山路,依舊綿延向遠方。鍾喬老師〈人間變革者:在思想、寫作與行動中〉一文,紀念陳映真先生逝世四周年。在《人間》雜誌發行期間,陳映真先生和《人間》同仁們為了鄒族少年的遭際奔走疾呼,在鹿港反杜邦運動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時刻對社會邊緣人寄予關懷的注視;八十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疾馳呼嘯,摧枯拉朽,《人間》忠實地記述了時代巨輪轆轆碾壓下無言的車轍和泥濘的塵土。這份雜誌最後由於經濟原因終成絕響,陳映真先生遭到台灣當下社會刻意的冷落,是莫大的悲哀。鍾喬老師親受陳映真先生的教誨,在日後劇本創作中點燃陳映真先生思想的火種:理想主義的堅持,是俗世的鹽與光。作為傳燈者,「我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本文轉載自保馬,感謝鍾喬老師授權新國際刊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