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達蒂.羅伊│作為「危機製造機」的政府正將印度拖入地獄

【編按】印度著名左翼作家、知識分子阿蘭達蒂.羅伊(Arundhati Roy)近日在《衛報》上刊出此文(原標題為《我們正見證著一場反人類罪行》)。隨著印度疫情急轉直下,羅伊以更切身的「人間地獄」經歷者視角,書寫著自身的恐懼及周邊人所遭遇的苦難,並控訴著莫迪政府如何集體製造著這場災難——民主制度運行所必需的每一個獨立機構都被損害和架空,導致病毒全面失控。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感謝澎湃思想市場授權轉載。譯文經羅伊授權《澎湃新聞.思想市場》翻譯刊發,並由《澎湃新聞.思想市場》、全球大學[Global U]和結繩志聯合首發,感謝全球大學的劉健芝老師促成本篇的授權。

Read more

【講座轉發】文創總批判與台灣治理失靈狀況中思想界行動連線

01場:文創大批判與思想運動
2021年6月19日(六)13:00起(台北 GMT+8)

【線上Zoom會議】
連結:https://us02web.zoom.us/j/89397249282?pwd=Zm8wUDlPOVlvajFTUG14eEdzUTBZdz09
會議 ID:893 9724 9282
密碼:821611

【應邀主講】
陳光興 段惠民 鍾秀梅 吳永毅 黃志翔 林正杰 侯孝賢 凌子婷 莫那能 朱天心 何東洪

【主辦】
Neuro-Net(NN)、杜鵑窩怪胎大聯盟
【新聞聯絡人】
黃隆秀(0958-581229;e-mail:nilongqiuqiu77@gmail.com)

Read more

【台社線上座談】我們在印度的封城雜想

疫情下的隔離措施,中斷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方式,而「封城」具體切斷了人與人的連結。「封城雜想」是從我們一年多以來的經歷,想聊聊究竟到底哪裡封閉了,哪裡開放了,所謂的「隔離」與「封城」下,我們與世界正在形成什麼樣的關係?批判的傳統與運動實踐在當中又是什麼位置?歡迎大家加入,一起聊聊!

時間:2021年6月20日(日)15:30-17:00(15:20開放)
地點:ZOOM會議室

分享人:
張馨文
印度班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研究博士,目前就讀德里安貝卡大學心理學博士班,從事精神分析。

黃詠光
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主持人:林建廷(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理事)

主辦: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新國際

Read more

數位控制:科技巨頭是如何進入食品和農業領域的?

【編按】全台因為疫情爆發與停課,民間與地方政府等開始推銷蔬菜箱,一方面讓民眾透過網購,減少民眾外出採買,避免群聚風險;另一方面也協助原供應營養午餐的農民與果菜肉商消化過剩產。除了蔬菜網購,三餐(例如外送平台)與日常雜貨消費也更依賴於數位平台。當中,除了衍生出物流過勞與從業人員染疫風險的問題,或許在原先立意於解決疫情之下民生問題的數位消費背後,如何面對科技發展的資本如何控制壟斷民生領域與銷售的網絡,是未來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本文即分析微軟與亞馬遜等數位網路平台開始涉及食品領域後,對於小農與當地糧食體系產生了什麼影響,並點出如果控制生產資料和消費渠道的大科技公司在食品和農業領域實現強強聯合,數位農業技術可能不會滿足於小農的實際情況與需求,而是成為權力和金錢實現壟斷控制的工具。本文轉載自2021-5-26人民食物主權。

Read more

【論壇】方艙醫院與防疫體系:台蘇視訊交流

時間:2021年6月1日(星期二),14h30-16h30

交流主題 :

1. 台灣名醫高明見醫師曾對對台灣的防疫指揮中心提出建議:「若爆發大規模感染或病毒擴散全台,現有防疫醫療體系恐會崩潰,故建議當局最好超前部署,先規劃好方艙醫院的設置,一旦需要就能立刻建置,不用浪費時間。」那麼,方艙醫院的規劃,要從哪裡開始?施作的程式,要注意那些?

2. 台灣自5月11日以來,疫情升高,確診和死亡案例居高不下,目前是蓋方艙醫院的時候了嗎?要考量那些因素?

3. 「方艙醫院」的概念從何而來?

4. 方艙醫院在疫情期間發揮了什麼作用?

5. 大陸的方艙醫院有哪幾種形式?在緊急狀態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項目?

6. 方艙醫院中的醫護人員、醫療資源如何調配?如何讓醫護人員獲得良好的保護?

Read more

鍾喬│《惡水真相》:解密傳奇攝影師尤金史密斯與「水俁症」悲劇

(本文轉載自2021年5月13日《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本文感謝作者鍾喬老師授權轉載)

終於,拍成電影了。這是在看到《惡水真相》電影預告時,心頭的一陣驚呼。當然,必得是劇情片;因為強尼戴普(Johnny Depp)飾演的尤金史密斯(E. Eugene Smith)這位報導攝影家,以聖徒的德性與修養,在主觀的執著中所成就的客觀留影,並帶有強烈自我譴責式的沉淪生活,根本上,幾乎沒有拍成紀錄影片的任何可能。

但,回到客觀的事實來看,《惡水真相》無疑是下得很好的電影名稱。因為,惡水如何帶來汙染,汙染如何讓人體在共同恐懼中,陷入疾病與死亡的威脅與苦慟中,這是人類世界在二戰以後,格外感受到的發展神話背後所帶來龐大代價。

這項代價,以攝影的真相暴露在世人面前,無疑以尤金史密斯於日本熊本縣小漁村中,拍攝 「水俁症」 事件,作為一種逼迫世人重新去面對:發展神話導致犧牲體系的龐大問題。尤有甚者,這不僅僅是涉及社會性介面的汙染照片故事;更深地,碰觸著人性深處的黑白與善惡問題。

Read more

武藤一羊│活著的廢墟:福島核電站──從原子彈爆炸談起(三)

【編案】福島核電廠核子事故發生至今已逾10年,除了海嘯的災難,核電廠事故也帶來了高輻射的污染。今年3月10日,日本原子能管制委員會公布報告指出,發現福島第一核電廠出現嚴重核汙染區域,並使廢爐拆除計劃受到影響,且部分機組排出包含易燃的的氫氣,有可能再次引發爆炸。然而,核電廠事故的高輻射污染尚未解決,日本政府於4月15日就定案將「核廢水」排放入海,主因是核電廠腹地內的儲水槽數量已逼近極限。該政策引起質疑,包括廢水是否能有效過濾,以及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為何。當國際社會仍舊對日本食安存在疑慮時,日本漁民也反對該政策,認為該政策可能使得日本漁業雪上加霜。除了探討核能與該政策對於生態環境與海洋漁業的影響,這樣的政策對於東亞與全球的政治帶來了什麼影響?這樣的政策又是在什麼樣的體制下形成,亦即日本核能體制是如何在二戰廣島原爆、冷戰體制美援下建立起來,形成了當今日本政府與社會對於核能與東亞政治的理解?本文作者武藤一羊(1931-)先生,是亞洲批判圈、運動界與思想界備受尊重的前輩,深刻地反省了日本的核能體制,替前述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理解。本文分次刊載,此為最後一篇(第三篇),原文刊於《人間思想》第2期頁32-78。感謝《人間思想》授權轉載。

Read more

Peter Beinart │「浩劫」仍未結束:關於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的迷思和可能

【編按】當地時間5月21日,在長達11天的武力衝突後,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此次武力衝突的起因是以色列從東耶路撒冷的謝赫賈拉社區驅逐六個巴勒斯坦家庭,截至20日晚,衝突已致以方12人死亡、300餘人受傷,巴方232人死亡、1,900餘人受傷。

為紀念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期間被以色列驅逐或在恐懼中逃離的70萬名巴勒斯坦人,5月15日被定為「浩劫日」(Nakba Day)。哲學家以賽亞.伯林曾經吹噓說,猶太人比其他民族「有更長的記憶」。在19世紀末,錫安主義者利用這種漫長的集體記憶,創造了一場回歸大多數猶太人從未見過的領土的運動。為什麼夢想回歸對猶太人來說是值得稱讚的,而對巴勒斯坦人來說卻是病態的?

本文是彼得.貝納特(Peter Beinart)是《猶太潮流》(Jewish Currents)的自由編輯,也是紐約市立大學紐馬克新聞學院的新聞和政治學教授,同時也是每週通訊《貝納特筆記本》的作者。他作為一個猶太知識分子對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的思考,涉及巴勒斯坦難民為什麼有權回歸,以及在極度困難的局勢下如何回歸。在他看來,將「浩劫」合理化和埋葬的後果不是理論上的,它們正在謝赫賈拉的街道上上演。文章原載於《衛報》,原標題為 “A Jewish case for Palestinian refugee return”,本文中文翻譯轉載自2021年5月21日澎湃思想市場。

譯|李丹

Read more

鍾喬│【紀念韓國「光州事件」】光州,母親之河

【編按】5月18日是韓國「五.一八光州事件」爆發41周年,本文作者鍾喬老師回憶起與韓國友人參觀南北軍事分界線、祭拜光州民主受難墓園、支持光州畫家藝術創作的種種,發現南韓與台灣共享著「白色恐怖」政治迫害的斑斑血痕,並指出當代韓國在數次民主化運動中已然衝決「親美」的桎梏,而台灣依舊延宕於國族主義所虛構的悲情符號之中。面對這樣的現狀,鍾喬老師創作《子夜天使》等「民眾戲劇」,引入在「光州事件」中犧牲的年輕詩人金南棟的詩歌,將台灣與光州並置為冷戰/戒嚴結構下,第三世界被犧牲體系的重要一環,以期穿透長期籠罩東亞的反共冷戰陰雲。在商業化市場化無孔不入的今天,「光州」既是一條拖曳自歷史巷道深處揮之不去的「影子」,也是溫暖鮮活引導人民走向未來的「母親」,如何將過去的苦難記憶和當下的複雜現實納為生命共同體,是東亞左翼同志不能忽視的責任。本文刊於保馬,感謝鍾喬老師授權轉載。

Read more

新港‧生命‧土地 ─ 紀念林基生先生圖像資料展【三農論壇】

新港‧生命‧土地 ─ 紀念林基生先生圖像資料展【三農論壇】農業、農村與農民

「新港‧生命‧土地-紀念林基生先生」在展覽期16天的展期中,規劃以農業、農村、農民為主軸的論壇,邀請學者與地方人士就「三農」展開討論和分享,除了應邀的引言人之外,三位關心農業議題的老朋友,林正杰、林豐喜、高思博(皆曾擔任立法委員)也會到場參與討論。

時間:2021年5月15日(週六) 14:00-17:00
地點: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

(根據指揮中心,目前疫情警戒未升級,5月15日下午的「三農論壇」,照常舉行)

Read more